《王府井》:一条商业街的传统与精神
http://www.cflac.org.cn     2011-05-0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王府井》剧照 高尚摄

    写王府井即是写北京,北京像一个水池子,王府井仿佛这池中之鱼,在游动。既然如此,就要先把北京这一池水蓄满,王府井这条金鳞金色(shǎi)的鱼才能游摆自如、生动、灵动。

    “金线”——充满勇气,坚定不移,争取民族和人的尊严等等,“阳面”的人性,德行。

    “黑线”——历史的动荡、战争、变迁,最终总是要将悲惨的命运落在“普通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头上。其中又会将蕴含在人性中的弱点诱发出来,加以扩大,将人们自身推入更深的深渊之中。

    “明线”——即全剧表层叙述的故事,它将流畅,自如地讲述“普通观众”一望即知的人物、人物关系,事件,故事情节。

    “暗线”——即隐含在全剧中深层的寓意,对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人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解释,都将自然地附着在人物的台词,剧情的结构,行当的设置等等之中,它将是无处不在的。

    这四条主线并行且贯穿《王府井》始终,完全是由于体裁所决定,它的体量和重量非四线并行,方能像“挑担子”或“抬轿子”一样,将它移动前行。对于剧中人物,往往是四线同时出现,使剧中人物的内心在冰、火之间。

    郭沫若先生对历史剧的创作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写历史的时候,要以史为证,文学创作为辅;写戏或文学创作时,则以剧情、人物需要为主,史料为辅。故,他在写《武则天》时将有些事件的年代、顺序等都有调整。受此启发,王府井原始资料在使用时,也当活学活用,重在体现精神,写不出“神”,堆多少资料也堆不出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这个戏的创作中,尽管史料无数,但我更强调的是——创造。这个戏不是史料的再现,而是站在史料的肩膀上再造,创造出人物和故事,返回头来准确地去体现史料中的文化、传统、民族的精神。史料应成为创作的源泉,而不能成为创作的羁绊或束缚。所以《王府井》剧的创作没有“死”在老字号上,而是重新使用资料,不拘泥于他们哪家,哪号的开店时间或店名,而是将王府井这条街上只要有的行当和故事,按剧情的编排加以有效地使用,重在体现——精神。它不是纪录片,但也绝非戏说。是再造!是创造!是精神的再现。

    在以往我们熟悉的北京戏中,如《茶馆》《天下第一楼》,包括我自己写过的《古玩》,都是以一个店堂作为主要场景,把街景放置幕后,以音响效果解释历史背景的变化。而这一次的不同,是将王府井整条街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景,但整个大历史的背景依然将成为它的大衬景。如:上半部连绵不断的战争和下半部各种运动以及改革开放,思想和经济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巨变,都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在左右着这条街,这条街上的人和事,他们的内心和情感,这种错综复杂的编织,往往将人物推向极至。而街景建筑的变化是强化这一变化和人物内心非常有力的手段。街景从开场时的百年前,渐次演变的过程,将和剧中设置的一个人物(匾爷)合为一体,因为“匾爷”这个人物是个虚的,他是这条老街的拟人化的人物,他——代表这条老街,代表传统文化精神。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是《王府井》整部剧中唯一一个贯穿一百年的人物。因为他是精神的象征。

    中国这一百年以来的历史,是沸腾的历史。这一百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思想、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入,使中华这个具有几千年古老文化的民族,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震荡,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将如何面对这一巨大的飞速变化,传统的承传,新思想新事物的进入、发展,这复杂的交织,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底色,是变与不变,保存和改革之间游走的过程。如何在发展中不失传统,不失本色,不失精神,而又不落后于人类发展的步伐,成为这个民族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尽管人们是活在故事里,但是我想,这个戏看下来不光是让人们只知道一个故事,应该再记住点儿什么。记住点儿什么呢?那就是人,一个人,一些人,他们活生生的生命曾经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流动过,生命也许不在,精神尚存,这些人是“真”的在过这里。因此说,写历史,写什么,是写她的精神。最高境界,当是写那写不清的,说那说不明的,那无法界定的沧桑,感慨,历尽心肝破碎的愁苦和哀怨,无法吐出的恍惚迷离,肠断魂消的深沉。我们最终写出的大历史感,它一定不是用简单的话可以说的,它一定是体现着历史与个人之间的无耐,忧伤感,大历史的悲悯,让人口中含血,咽不下,吐不出,无法言表,言语,只有沉默,走向心灵深处。

    这部戏中涉及到传统的地方尤多,这里的传统往往与政治无关,它是手艺人代代相传并总结出的智慧结晶,然而在历史大潮的起落中坚守这种传统,那就是人的德性和精神的体现了。因此,传统和精神成为了蕴含于《王府井》中的内在价值。

    推动一个民族的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说,它来自于这个民族的精神,而这精神来自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汇聚于一点时,那就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剧中每一个行当,每一个人物都带着象征和寓意;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他内心要完成的念头。人生的意义蕴含其中。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着人物内心的追求而发生的。主要人物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和事件中,所有的坚持和表现,最终要的是什么呢?——尊严,做人的尊严。而这一点恰以传统和精神的所在来表现。

郑天玮 话剧《王府井》编剧

专家评议《王府井》

    4月28日,“话剧《王府井》与京味戏剧”研讨会在京举行,十余位业内专家学者汇聚于北京文联,对原创话剧《王府井》提出了众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郭启宏   著名剧作家

    很多人拿《王府井》跟《茶馆》比,其实两部戏并不同,《茶馆》的戏剧空间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茶馆里,通过这个地点展示缩影式的生活;《王府井》写的是一条街,一条被称为“中华第一街”的商业街,不是写一家一户就能表现的,因此这部戏采取了散点式的结构,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作经验,难能可贵。

    谭霈生   著名戏曲理论家

    《王府井》这出戏的特点是剧中人物都承载着一种精神,叫守德不守财也好,叫良心、德行也好,总之这种精神是很鲜明、很清晰的。但在一部戏里,如果人物承担的精神太过清晰、鲜明,或者说纯净,戏就容易走向另一面,那就是只能表现出某种表层的“精神”,而无法继续深入。

    林克欢   著名戏剧评论家

    《王府井》这部戏最缺乏的是历史感和现实感,任何一个有思想、有生活经验、有才气的剧作家、导演,都善于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观众,把积蓄多年的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写一个地方主要不是写这个地方本身,而是应该着重写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再者说,王府井这条商业街是不可能有统一的精神的,卖炒肝的跟卖帽子、卖鞋子的比,思想情感肯定差之千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一定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要写王府井这条街,就必须要写出比较复杂的内涵。

    解玺璋   著名文化批评家

    《王府井》这部戏其实是在发掘中国本土的商业伦理,因此意义重大。写王府井这样一条商业街其实很难,因为在创作前就设定了要表现这条街的精神,而且要把这种精神转换到具体人物身上,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在看完戏以后,就觉得段落和段落之间有一些空当,有种连接不起来的感觉,而且有些人物和情节明显游离于主题之外,整部戏显得比较散。

    赵宁宇   著名学者

    整部戏的演员表演都有些过度,处于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比如喜爷这个角色,就没有表现出一个仰视了几十年权贵的太监的立体性、丰富性以及他独立的人格和心态。还有肖满金这个角色,永远以强势爆发的方式试图压服别人,用力过度,声音和情绪控制缺乏更好的处理。开场有一场工人在井口打水的戏,扔桶拉绳那几下,绝对是做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其实戏里的主要演员不妨向这位饰演打水工人的演员学习一下,真正融入到王府井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塑造出好角色。

李 博 中国文联网记者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