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方 1956年生于北京大兴,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卢沉、姚有多、刘勃舒诸先生。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业画家、中国美协会员、荣宝斋画院教授、荣宝斋签约画家。
1981年毕业至今,他一直致力于京味艺术的收集、整理、发掘。他大量写生,勤奋创作,几十年不懈努力,使他的绘画题材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间断地充实、发展、提高,作品涵盖老北京风情习俗之方方面面,展示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与文化精神。其作品笔精墨妙,引人入胜,风格独特,影响广泛。他以没骨入画,适度勾线,在强调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对人物作适度夸张,且设色巧拙明亮,不拘一格,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同时巧妙融入西画的一些方法,使之极具观赏性与时代审美,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创作的老北京风情人物画屡获大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风俗大赛一等奖,1991年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以及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等,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
“古都风情·京味隽永——马海方老北京风情人物画展”即将于5月1日在荣宝斋东斋二楼画廊举办。本次展览将展出当代书画名家马海方精心创作的作品80余幅,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20多年来从事京味人物绘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画展由北京百年老店荣宝斋承办,展期7天。同时,本次展览的作品集也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 者
马海方的画越咂摸越有味
——北京风情画家马海方印象
马海方,画坛名家,生于北京,长于京城。以画老北京风情在画坛闻名全国,独树一帜。圈里的朋友们都叫他“马爷”,一米八零的身高,膀阔背宽,浓眉环眼。左手腕带着古玉,右手搓着核桃……不像是个大画家,倒像是个老北京天桥的“练家子”。但您真以为这位“马爷”是位张扬跋扈、使勇斗狠的主儿,那您就看走眼了……
温和厚道 平实达观
前不久,马海方与另外3位北京画家一行四人应邀来到哈尔滨,本人有幸与马海方共处了几日。据同行的画家说,马海方最近正与北京荣宝斋签约办画展、出画册等一系列活动,但这次笔会是受朋友之托前半个月定下的,不能失信,就抽空赶过来了。
说到马海方,和他接触过的几乎没有不喜欢他的,他不帅,乍一看还有些怪。但接触久了,就会了解他就是那么个实在的人,可以说满脸都写着憨厚,他又喜欢留光头越发显得憨厚。马海方无论对什么人都是那样的谦和,那样的诚恳。一事当前,总是先替他人着想,宁肯自己苦点累点,决不肯怠慢朋友,所以就特别累,正值壮年,已为疾病所困。马海方活动多,画展多,找他买画的人多,在哈尔滨不过两天时间,电话声响个不断,笔者就没见他烦过,总是那样平和、亲切,好声好气,好好商量。在笔者所结识的画家中,马海方以其修养,令我为之折服。
尤其是看马海方画画儿,那真是一种享受,几笔下去,一个人物、一只鸟笼、一辆自行车……一会儿的功夫一幅老北京风情跃然纸上。
勤奋执著 智慧幽默
你只要骑自行车上街兜一圈,或者到北京的公园、小胡同散散步,都会看到马海方笔下的普通百姓生活:好像是老熟人一样,有手摇蒲扇,敞露着胸怀,聊着国家大事的大爷;还有那伸长脖子跟着“吱咕、吱咕”的胡琴来一段的大哥……都似曾见过。这些可爱、淳朴者,就是真正的老百姓,调皮、幽默、诙谐、智慧、乐天、达观之中又时时显现出温和、亲切、疏淡、泰然自若的文化风范。这些地道的老北京人,正是马海方笔下的人物原型。
人们不是常说成功就是天才加勤奋吗?和马海方接触多了,你就会深信不已。在吃饭等菜时,在太阳岛、俄罗斯老房子观光时,或者等车候机时,他都会掏出小本来,把一个个人物速写下来。闲暇时我翻过他的小本,真是千姿百态、无所不有。还有的是在国外画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景物,就像诗人在捕捉灵感一样,他也不肯放过眼前的精灵,要把他们收入囊中。他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样捕捉而又提炼,跃然纸上的。由于日以继日常年作画,他得了严重的颈椎病,又未及时医治以至压迫了耳神经导致左耳失聪。朋友们开玩笑说:“马爷的耳朵好生了得,想听的事能听到,不想听的事就当没听见,耳不听心不烦嘛。”这话让马海方听到了便说:“谁要说地上有钱包我准能听见!”
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画不但有人有景有情,还有味,按马海方自己的话说:“我的画什么味,是豆汁儿味、麻豆腐味、炒肝味……”常言道:“好茶不怕细品。”不但北京人对他的画有一种亲切感,外地人、外国人看他的画,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难怪他的画这几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点烫手,价位一个劲儿地往上翻跟头。
发于情性 出乎自然
马海方的画之所以备受推崇,与他的画面中散发出的浓浓的平民意识分不开。创作中,马海方从不追求人为的起伏跌宕、大起大落,而是去体察、领悟“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去发现“性相近、习相远”的规律。
你看他的《找乐图》,四五个老头一起遛鸟,鸟笼子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挂在树上,一个老头的肩膀上还站着一只鸟。人物形象也是各具情态,有人侧耳倾听,有人微笑关注,有人欲说又止……更有意思的是马海方的题款:“北京人爱玩儿,玩儿起来还就爱往一起凑,其实这些爷们凑在一起也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找乐儿!”
还有一幅风俗图,一个秃头光膀子的“爷”躺在竹椅上,一个修脚工在“雕刻”他的脚指甲。另两个与“爷”同样打扮的人,聚拢在修脚工边,似在“赏玩”技艺吧,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那句俗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但有把式之称,恐怕都有“玩”的境界吧。这幅风俗图有一种漫画似的夸张,描摹的显然不是当下的北京,就像许多所谓京味的小说一样,多是让人返还古老的皇城。
还有《凑热闹》中淳朴、乐天的老人,《烤白薯》中善良慈祥的卖白薯的老人,《早春图》中一群知足常乐的老人……他们都是平民百姓的缩影与典型的概括,虽然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才干,但他们自得其乐,天真平实的心态中却内含奋斗目标、生活真谛与价值意义。马海方的平民意识与平实心态是“发于情性,出乎自然”的。
正如一位朋友概括马海方北京风情画特点的那几句顺口溜一样:“遛遛弯儿,聊聊天儿。喝口豆汁儿,炒炒肝儿。听小戏,逛地摊儿,买块布头儿做汗衫儿。坐三轮,串胡同,四六城的来一圈儿。猪耳朵配白干儿,回家一抿赛神仙儿。老北京的日子就像小人书,翻了一篇儿又一篇儿……”马海方就这样创作着生活,也许不经意的一天,你也成为马海方的“画中人”呢!
(王 伟)
旧京钱庄图
地书图
龙潭湖新年太平鼓大赛
洗耳图
私塾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