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http://www.cflac.org.cn     2011-04-22     作者:刘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世纪以来,在读图时代的疯狂扩张和逼视下,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读书的质量在普遍下降,读书问题上的功利心态日益突出,传统的经典阅读似乎走向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事实绝非出自一时的意兴,而是建立在诸多问卷调查及网络调查的基础之上。

    列出上面的结论其实是想向大家说明,读书这件事情,在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个人化和小圈子化。所谓个人化,指的是个体读书的选择不再是对社会性需求呼应的结果,比如说五四时期的读书热是对应着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强烈欲求,而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是对应着自我启蒙与富强民族的理想主义精神。而今天,作为整体性的社会语境已经崩塌。如果说读书是为了求知,可是许多中学生对漫画却是如痴如狂;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修养身心,却有不少人对武打、暴力、玄幻作品情有独钟;如果说读书是为了实用,可是书读多了的人却又被冠之以书呆子的称呼。所以说没有一种目的或精神能够基本覆盖今天社会大众的阅读氛围。所谓小圈子化,主要是针对大学校园而言,现在,读书能够作为集体性事件也只有在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才会普遍发生了,高校的围墙多少抵挡了来自社会的诱惑或冲击,保持住一些纯净的文化精神。

    既然如此,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大学校园里的几年生活对一般人而言,在读书上是最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唯有这个时期才能完成量的积累,另一方面,唯有这一时期才会具备良好的读书条件、比较好的读书氛围、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知音间的相互交流,这些因素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同学可能在离开校园后还会坚持读书的习惯,但现在能做到这样的却是少数。我当年有一个同学,上学时爱书如命,四年时间基本是在逍遥自在的读书中度过,我无法用一个准确的数字概括他的阅读量,不过我所知道的是,他在四年间仅买书就花费了8千多元,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本书的平均售价大概还不到10块钱。我们当时都还是穷学生,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也就是400左右。不过在我2002年去拜访他时,走到他的书架前,发现一堆堆的灰尘和一片片的蜘蛛网在他的宝贝书上驻守,我就问他一年还能读多少本书,他说:“谁还读书啊,连这书房我都一个多月没来过了。”

    尽管读书成了艰难的事情,但是,还有不少人在坚守阵地。在这条道路上,人们会看到怎样的风景,进入怎样的境界?说到此,我想起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古人很推崇陶渊明的这种境界,认为他做到了超然于物外,达到了天地与我同一的化境。我对此境界很是向往,但却认为无法推广,因为我们读书多少还是有功利心在里面的,无论是求知、修养自身、自我启蒙,抑或应付社会各种硬性的要求等等,里面都有些目的性因素。有些人可能也会学陶潜,随自己的性子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多少就读多少,读烦了就扔掉。个人认为这种读书习惯不太好,是对自我的遮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兴趣有成熟不成熟之分,就像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会变化一样,兴趣也是个渐趋成熟的过程,你刚刚站在读书的起点上就有把握说自己的兴趣已经成熟了么?除非你是个天才。回过头还来说陶潜,他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读了好多年书了,而且在官场历练了十几年,终于发现自我的性情还是在自然上。

    在境界这个问题上,还有人推崇苏轼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书当做下酒之菜,读到会意处,就来上一大杯,前人笔记中记载他“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就是读一晚上的书需要一斗酒下去,这和陶潜的读书境界异曲同工,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学的。还有人拿王静安先生三境界说来说事,实际上他所说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献身学术,毕竟还是属于小众化的读书境界。以上所举的三种读书境界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谁若是能做到三种中任何一种,将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切合一般人实际的读书境界只有一种,就是苦读,苦读是领会读书境界的唯一前提。比如我们刚刚谈到的苏轼,他的出神入化是在很晚的时间才出现的,早年的苏轼是典型的“苦读派”弟子。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轼8岁的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就能够背诵《汉书》和《后汉书》,还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的东西。没有扎实的学识积累,苏轼也做不到对书中兴味、神韵这些最高层次美学品位的理解,更谈不上后来在诗文词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了。

    王安石也是苦读的范例。这位拗相公点了翰林之后,读书之苦甚至超过了苏轼。《宋史》记载他外放为官期间,每晚读书都要到凌晨3点钟左右,而6点钟左右必须要准时赶到衙门办公,算下来,这一长段时间内,他的平均睡眠也就是3个小时。所谓的拗相公不仅指他行为处世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对苦读书的执著上,甚至到了食不知味的地步。王安石有一个特别的饮食习惯,即吃饭的时候,只向距离最近的盘子下箸。有一次皇帝在御花园请群臣吃饭,就想考验王安石是否如传说中说的那样,就把一盘钓鱼用的鱼饵放在离他最近的地方,王安石和皇帝边吃边讨论国事,讨论完的时候,一盘鱼饵也全被他吃完了。王安石的学问在北宋一代是数一数二的,连苏轼也在他的渊博学识前丢过丑,可见王相公的厉害。这些,都和他的苦读无法分开。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同样适合读书的境界,只有在苦读中,我们才会发现读书的好处与价值,才能够将读书这种习惯放到长长的一生中去坚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