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式呈现木版年画大史记 全方位书写民间艺人口述史
http://www.cflac.org.cn     2011-04-2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现场

终结式呈现木版年画大史记 全方位书写民间艺人口述史

——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民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

    本报讯 4月16日,由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民协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在大会上宣读了刘云山的贺信。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路侃,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官员卡贝丝,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本报社长向云驹,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王军以及张锠、陶思炎、夏挽群、郑一民、常嗣新、曹保明、李岩、吕品田、刘锡诚、乌丙安、乔晓光、三山陵、杨永智、吕军、周燕屏等来自全国各主要年画产地的年画工作者和传承人代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编委会代表、《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作者代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会议。

    李屹、冯骥才、屈盛瑞分别讲话。周燕屏宣读获奖名单。夏挽群、霍庆有、张伟、三山陵、左汉中作交流发言。

    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与《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向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民进中央等单位赠书仪式。

(张志勇)

一次可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文化行动

    中国木版年画渊源久远,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文化寓意深厚、美学观念淳朴、积淀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内涵,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年画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既内涵丰富,又多姿多彩。年画是一部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的词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木版年画中特有的形式语言与图像表征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木版年画体系完备,具有强劲的视觉穿透力,并受传统哲学和设色观念的影响,以质朴含蓄的寓意为主要内容,崇尚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

    在文化变迁的历史浪潮中,年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都经历了兴衰起伏,面临着危机,不仅急速淡出当代人们的生活,也离文化的传承渐行渐远。正是在中国社会整体性地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木版年画正在随之灰飞烟灭之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方位的群体性的文化行动,而这次行动也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其他国家的学者个人化的专业性的学术行为,其目的超越了学术性的挖掘,其成果为我们民族建起了一部有血有肉的木版年画历史档案和文化档案。使木版年画这枝既古朴又华美、既磅礴又秀雅的民间艺术之花重放异彩。

    也许,一个人会老去,一个生命会消失,一个国家会消亡,而文化却可以穿越时空,永恒存在,一种行动被历史所记载,一种现象被纳入文化范畴被阐释,必定有其超越物质载体的特殊意义。我想,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程就是这样,因此,我相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这次行动一定会成为可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行动。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识

    木版年画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大、人文含量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了16个产地的木版年画项目,15位年画艺术家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些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特别是今年正式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次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民协推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的重要巨著,其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深刻的人文思想将成为我国非遗调查的成功范例,将为非遗工作的文本建设和人本建设开辟新的途径,并在促进中国木版年画逐渐成为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中日益显现其传播意义和价值光芒。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近年来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不仅唤醒了全社会对我国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而且有力地配合了政府的相关工作,还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积累了文化经验,丰富了文化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屈盛瑞(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

把无形的遗产变为有形的财富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璀璨绚丽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缤纷多彩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历史的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密集、地域风格最丰富的艺术品种。在刘云山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近10年来,为了抢救保护好木版年画艺术,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抢救工程,通过深入普查、全面整理、精心编纂和组织出版,基本摸清了我国木版年画的家底,建立了木版年画档案,将木版年画这项蕴藏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有形”的文化财富,完成了一项极具价值、功在千秋的工作,受到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与《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汇集了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又保留了来自田野第一手资料的鲜活性和民间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并通过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等多媒体同步记录进行的方式,多维立体性地书写了木版年画的历史全貌和分布流传状况,揭示出中国年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项目自实施之日起,就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广大民间文艺家、年画传承人和年画工作者倍受鼓舞,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实际的抢救与保护行动为我国民间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调查编纂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既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创举和成功范例,也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必将对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李 屹(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为国家做了这件事我们尤感欣慰

    今天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我们在春天里感受到一种秋天收获的气息。因为我们历时9年多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全国木版年画的抢救普查和科学整理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22卷巨著。

    20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着空前的急剧转型,给我们的古老文明和当代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我们知识界有清醒的文化自觉和敏锐的文化先觉。本世纪初,我们及时发起一场强有力的文化应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2年,这一场地毯式超大规模的文化抢救和保护得到中宣部的批准和有力支持。

    千头万绪的文化抢救和保护中,为什么把木版年画列为龙头项目?因为在农耕社会,生活、生产的节律与大自然春夏秋冬一轮同步。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节日,最强烈和鲜明地表现人们的精神理想、生活愿望、审美需求和终极的价值观。春节里面,年画是重头戏。

    一千年来,它是所有中国人都必不可少和喜闻乐见的画种:它人文蕴含之深厚、民俗意义之鲜明、信息承载之密集、民俗心理表现之深切,其他民间艺术无法比拟。

    再有,它遍布全国各地,历史上大小产地无以数计;由于地域多样,自然环境不同,风俗相异,其风格与形式多彩多姿,并最具有各地的人文特征。

    还有,它是绘画、雕版印刷、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信仰等多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制作技术复杂,艺术水准高超。

    此外,它传承方式多样,既有个人家族的传承,也有村落集体的传承。

    最关键是濒危。在抢救之初,所有产地全都陷入困境乃至绝境。我们的观点是抢救工程濒危优先,因此选定了年画。

    选定之后,最重要的是科学的设计。

    当时,我们在文化史上从没有对民间文化做过这种时代性和总结性的普查,虽然我们有举国体制的优势,但很少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凭借。

    特别是,过去只把年画、剪纸作为民间美术进行普查,很少当做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文化。这些无形的随时消失的东西怎样转化为确定的方式保存下来?这是我们要做的。

    而且,龙头项目还承担着对抢救工程其他项目的示范性。所以我们当时做了几项工作:第一,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带进行了一系列采样普查;第二,专家论证;第三,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工程程序和要求。最后制定下发了《普查手册》和《传承人认定手册》。

    我们将此次年画普查内容分为10项:村落人文、代表作、张贴习俗、题材与体裁的分类、工艺流程、工具材料、艺人及传承谱系、画店史况、经营方式及其覆盖的地区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

    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单纯做美术或民俗调查,而必须采取民俗学、人类学、美术学、历史学的多学科交叉方式。

    在普查的手段上,采用文字、拍照、录音、录像(四合一)进行立体调查。

    这些切实有效的普查方式后来被广泛采用,特别适合全国性的文化遗产彻底的调查与清理。应该说,此次年画普查的方法设计也是极具学术意义的贡献。

    这次年画普查,我们把历史上上百个年画产地都翻了一遍,最后抓住了20个大产地、20个小产地,这些产地遍布全国。

    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首次将澳门纸马和台湾米街年画纳入。二是收入中国木版年画的海外遗存。俄罗斯、日本最早以文化眼光看到年画的价值,保存大量中国年画珍品。两国的学者几乎跑遍本国的博物馆、私人收藏家,这才有了日本藏品卷和俄罗斯藏品卷,将中国木版年画遗存状况完整呈现。

    9年多的文化实践使我们在全国各地锻炼出一支对自己的乡土文化了如指掌、充满情感并具责任感的队伍。

    想到9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在风里、雨里、雪里、烈日里,翻山越岭、奔波于大地,走村串乡、挨门逐户寻访遗存、记录信息、口述调查,然后是资料论证、分类整理、档案编制。在中国民协抢救办出色和坚韧的统一协调中,还有数不清的论证、启动、交流、研讨、推动,调配专家帮助各产地一次次翻来覆去的文字整理。这些画面一闭眼就会动人地出现在眼前。

    虽然我们做得不一定完美,但我们完成了。我们憋着一口气,没有泄劲。特别是接续完成所有重要产地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之后,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完成农耕时代中国年画终结式的总结。

    300万字,1万幅图片,1000多分钟的录像,大量珍贵年画遗存的发现和产地的发现,我们将中国年画井然有序整理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档案,将活态的非遗转化为文本和音像档案之后永久保存。因此,我们今天除了将这些成果赠送给一直支持我们的中宣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外,还要赠送给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永远珍藏,还要送一部给文化部,不仅是因为文化部支持我们,而是要兑现我们的诺言,我们做的事情是给国家的。

    我们今天要以表彰的方式感谢每一位为这项工程付出辛劳者。从每一位专家、工作者、传承人,到编辑、出版、设计和印刷工作者。

    我们为文化的保护和文明的传承努力工作。但在迅急发展和变化中的现实,不停地对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在日益强化的城镇化的热潮中,原有的村落生活发生解体,愈来愈多刚刚整理好的非遗,重新陷入新一轮可能会失去的危机。

    然而,积极的应对是当代文化人的文化姿态。前沿的坚守是当代文化人立身的位置。把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是我们不变的目标。责任永远是我们的原点。

    为了中华文明的本色和永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魅力,为了建设新时代新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再努力!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表彰名单

    (1)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和莲芬、秦其平、陶晓俊、高伯华、姚锐、阎国栋、文红光、杜绪昌、周碧平、李剑斌、王富山、赵顺太、韩秋长、戚玉文、王晓戈、胡有刚、李明禄、赵立春、郭书荣、王玉鹏、王玉魁、忻雅华、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特殊贡献奖:马中良、张伟、高福民、徐家辉、李豫闽、马志强、罗海波、霍庆有、左汉中、吴本新、孟燕、赵善成、修建桥、蒋艳、樊宇、郭全生、赵屹、尹国全、吕蓁立、宋志军、陶思炎、夏挽群、郑一民、常嗣新、曹保明、向云驹、杨永智、陈义文、马习钦、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朱永新

    (3)中国民间文化贡献奖:三山陵

感 言

    为了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工作,来自方方面面的学者、传承人、出版者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年画传承人霍庆有、《上海小校场卷》主编张伟、《日本藏品卷》主编三山陵、总编委会代表左汉中在交流发言时,畅谈了自己在此次年画普查和集成编撰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夏挽群:今天,我们在北京为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画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这使我想起了2002年10月28日在河南举行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当时海内外学者及各地年画艺术家云集开封,共同表达了对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我感到,从2002年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进入一个爆发时期,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全球化的视野里,直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境遇,生发了大量新锐的思考,并转化为积极的文化行动。从此一个又一个专项工程付诸实施,影响全国,波及海外。当初做木版年画保护时,提出了档案保护、传承人保护、博物馆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政府保护、全民保护等,形成了完整的思考体系,成为其后广泛遵循的路线图。当时提出的直接进入院落、地毯式普查、全方位记录,也是全新的创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木版年画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希望。9个寒暑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次相聚,《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已经摆在人们面前,无言地见证了我们付出的巨大辛劳。这是中国木版年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如此系统的普查、记录与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构建的第一块基石,一个精致的范本。

    霍庆有:年画是我们的瑰宝,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在年画当中都有所表现。但是有一段时间,人们觉得年画等民间的东西是封建迷信,不能提倡。最近10年来,中国民协做了很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尤其是冯骥才主席带领我们,把各地年画都普查了一遍。记得有一次大雪天,他领着我们去很偏僻的地方采访一些老人。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倍受鼓舞,我们传承人更应该加紧努力,为中国年画事业尽一分力,给子孙后代留一点祖宗的东西。如果不是这些年非遗保护的广泛展开,我觉得年画可能也没有今天了,我更不可能到人民大会堂来领奖。我们这些年画艺人能有这么大的荣誉,获得各种奖,我从心里面感谢冯主席。这是我的心里话。有很多次,冯主席给我打电话,一再鼓励我,因为我们还年轻。在年画方面我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家也没有忘记,我表示感谢。别的话也不说了,希望传承人更加努力,为年画事业多做一点,为我们子孙多做点贡献,让他们知道这些百科全书式的文化。

    张伟:经过长达9年的不懈努力,22卷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终于顺利竣工,这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项盛举。作为《上海小校场卷》的主编,我亲身感受了这个过程的精彩。说来难以置信,在小校场文化和上海诞生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海本土尚未举办过一次年画展览,也从未出版过一本专题画册。虽然小校场年画的生产销售已有100多年,但无论机构还是个人的收藏都很少,超过100幅的也就三五家,世界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可能只有1000幅左右,这在各地木版年画中是最少的。这恐怕和上海这座近代崛起的城市的变化速度和力度有关。目前能看到的小校场年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1890年前后发行的,到20世纪初,随着社会局势的激变和技术的进步成熟,传统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并迅速走向衰落,比如在小校场年画中很少有反映民国社会的作品。和国内各年画产地相比,我们的研究现状也很难让人满意,希望通过这次机会,作为小校场文化诞生地的上海能够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也希望中国年画这枝奇葩受到更多人重视,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三山陵:我就关于《日本藏品卷》做一个小小的报告。据此次调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人收藏的中国木版年画一共有2200件左右。这些作品制作的时间,古老的有康熙年间的。日本收藏的乾隆及以后的中国木版年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受到当时西洋绘画很强的影响。这些作品现在英国和法国也保存有少数一部分,但康熙、乾隆、嘉庆3个时期的中国年画,日本的收藏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为什么?因为日本自古一直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爱好,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尊重、向往中国文化,包括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正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在日本保存下来这么多中国古代年画。通过这次调查,虽不能说掌握了日本所有年画收藏品的状况,但是对大体收藏状况有了了解和确认。希望能进一步调查并制作出一个日本收藏中国木版年画的详尽目录。除了木版年画,在日本也收藏有很多中国的石版年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我今后也想对石版年画进行进一步的整理。

    左汉中:《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为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累经验、培养各省工作骨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木版年画是中国年文化的产物,曾经在人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木版年画又是当前民间文化中面临消失与消亡最为紧迫的,对它的普查、抢救、整理、研究与出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借鉴了前辈研究的成果,并拓宽了文化视野,不仅着眼于作品本身,还关注年画产地的自然环境、村落形态、历史人文、地域生活、民俗方式以及家居作坊、工艺流程、工具材料、艺人口述传记等。所以说这不仅是第一部木版年画结集,同时也是对乡土文化全面而博大的展示,是对农耕社会传统艺术的档案化总结。集成从普查、收集、整理入手的工作方式,记录的广度、深度和全面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民间美术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同时也为民间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借鉴。

大事记

    

  2002年

    10月,中国民协在河南开封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美术集成年画卷工作座谈会,启动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

    2003年

    1月,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普查工作会议在天津举行,确定各著名年画产地抢救工作的具体工作时间、进度、方法、成果形式等。

    10月,中国民协、河北省文联等对武强县旧城村村民贾振邦旧居中的年画古版冒雨进行了现场抢救。

    12月,中国民协在山东潍坊市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国木版年画中期推进会,通过了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实施方案和编纂体例,决定率先编纂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作为示范卷。

    2004年

    6月,中国民协在北京举行日本友人捐赠珍藏中国木版年画仪式。日本友人所捐作品,现珍藏于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

    2005年

    2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项目示范本《杨家埠卷》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2006年

    2月,俄罗斯社会科学院院士李福清来华访问,《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卷》列入出版计划,并聘任李福清担任本卷主编。

    11月,冯骥才等在豫北进行民间文化调查时,在滑县慈周寨乡发现流传800多年但却鲜为人知的滑县木版年画。

    2007年

    3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在“代表作”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珍藏的《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娶亲前本》。

    9月,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和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

    年末,发现吉林省白城通榆县木版年画文化遗存及其传承谱系,填补了东北地区没有木版年画生产基地的空白。

    2008年

    1月,《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发行。日本学者承接《域外卷之日本藏品卷》的编纂工作。

    12月,首届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举办。

    同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009年

    1月,台湾年画研究专家杨永智建议把台湾生产制作并流传的年画样式加入到中国木版年画家族中来。

    12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收尾工作专题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

    2010年

    4月,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在山东潍坊举办。

    2011年

    4月,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成果简介

    此次年画普查内容分为10项:村落人文、代表画作、张贴习俗、题材与体裁的分类、工艺流程、工具材料、艺人及传承谱系、画店史况、经营方式及其覆盖的地区以及相关的民间传说。调查手段上,除去传统的文字和摄影,还加入录音和录像,以适应活态和立体的记录,年画制作过程、年俗生活和张贴方式等重要场景,均予以动态记录,刻录于光盘,附在每卷卷尾。

    22卷年画集成分别是:《杨家埠卷》《杨柳青卷》《朱仙镇卷》《武强卷》《绵竹卷》《梁平卷》《凤翔卷》《绛州卷》《平阳卷》《高密卷》《滩头卷》《桃花坞卷》《平度·东昌府卷》《佛山卷》《漳州卷》《上海小校场卷》《内丘神码卷》《云南甲马卷》《滑县卷》《俄罗斯藏品卷》《日本藏品卷》与《拾零卷》。300万字、1万幅图片和1000多分钟的动态影像光盘,全景式呈现了农耕时代的中国木版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成果简介

    此次口述史调查共选择了19个重要年画产地,每个年画产地选择一位至数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为调查对象,依照抢救工程的统一标准,调查内容包括传承人的家庭年画史、个人从艺史、地域文化背景、个人擅长的题材与体裁、制作经验等,同时对传承人的个人小传、传承谱系、代表作目录、家藏古版目录以及地方性的制作术语进行了文字整理。

    14本口述史分别是:陕西凤翔年画传承人邰立平,河南滑县年画传承人韩清亮、韩建峰,山东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杨洛书、杨福源,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人房志达,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王树花、吕蓁立,四川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李芳福、陈学彰,广东佛山年画传承人冯炳棠、福建漳州年画传承人颜仕国,河南朱仙镇年画传承人郭泰运、尹国全,山西新绛年画传承人郭全生、山西临汾年画传承人宁积贤,湖南滩头年画传承人钟海仙、重庆梁平年画传承人徐家辉,河北武强年画传承人马习钦,山东平度年画传承人宗成云、宗绪珍、山东东昌府年画传承人赵善成,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霍庆有、霍庆顺、霍秀英、王学勤,河北内丘神码传承人魏进军、焦凯、云南甲马传承人张元文。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