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救亡,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宏大而迫切的命题,被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深刻而耐人寻味地讨论后,便悄悄隐退于社会巨变的洪流之中。今日,当名为“启蒙的艺术”这个迄今为止中德之间最大规模的展览项目在改扩建后的国博亮相之时,“启蒙”这个零星闪现在思想界(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话题,今次以实物的方式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这个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的展览,通过包括油画、版画、雕塑、图书、服饰、家具等十几个门类的约580件艺术珍品,向观众展示了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在哲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启蒙思想精髓持续至今的影响力。
德国三大博物馆的最大“联姻”之作,世界范围内有关“启蒙艺术”的最大展览,克里斯蒂安·戈特利布·席克的《海茵里克·丹内克尔》、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以及弗雷德里希、戈雅、皮拉内西、博伊斯等名家名作,使展览的亮点与看点十足。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展览背后隐藏的意义与价值更值得探讨。
博物馆这个来自启蒙时代的产物,开启了人们了解过去、阐释现在与启蒙心智的序幕。柏林国家博物馆总馆长艾森豪尔将博物馆称为人类的文化记忆,他说:“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时,才能设计我们的未来。”作为启蒙之地的博物馆,举办名为“启蒙的艺术”的展览,背后隐含着中德双方对博物馆价值的认知:这里是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过去的起点,也是各种文明之间包容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平台,更是为消除误解、弥合分歧、减少纷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能知晓其他文明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分享成为博物馆启蒙最大的价值所在,以前专属于王室与贵族的特权,通过这个公共空间的营造,惠及到最普通的百姓,使其在生产生活之余,可以在世界文明的滋养中,开启对世界视觉图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感知。这对于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大国国民而言,是一种心灵与精神层面的启蒙之旅。古语讲,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在物质的富足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有耐心与自信安静下来,欣赏与品评来自世界各地艺术珍品,而此时启蒙的价值就在那些伟大的艺术品面前逐渐凸显出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对改扩建后的国博以“历史与艺术并重”定位,从近期举办的一系列近现代美术展览与古瓷、造像展中得到了彰显,而为期一年的“启蒙的艺术”展览,则体现了国博展览策划更为深层地思考。“启蒙所带来的个人思想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变化,也影响到艺术的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启蒙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吕章申的一席话点出了这个展览揭示出的艺术对启蒙和改造社会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览“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部分,图像在新的制图技术革新中,对政治和文化内涵的广泛迅速传播起到积极作用。诚如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罗特所说,从这些艺术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在启蒙时期的欧洲有着特殊的意义,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又加速了艺术在各个领域的传播,艺术家成为社会中的权威、天才和革新者。艺术可以改变人与社会的理念成为整个时代的主导思想。
对于开启现代社会之门的启蒙运动而言,展览“启蒙的艺术”向我们呈现了现代转型时期鲜活的艺术生态及其思想精髓对现当代艺术的持久影响,虽然从艺术史的角度,有人可能会质疑“启蒙的艺术”提法的准确性,但从社会与思想史发展来看,将启蒙与博物馆之间的微妙关系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从思想与艺术启蒙的角度展现几百年来欧洲的政治、文化、思想的变迁,才是这个展览的真正的闪光点。更为重要的是,关于艺术特别是美术展览的长期陈列——这个困扰了中国美术界许久的难题,终于随着气势恢宏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刃而解了。
艺术的启蒙,再次回归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国博时刻
详解“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与活动
4月1日,集合德国3家顶级博物馆之力,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通过约580件多种视觉艺术门类的珍品,分“启蒙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9个部分,向中国观众介绍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历史、伟大成就与深远影响。
展览内容
“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作为序幕,将观众带进巴洛克世界和启蒙时期的宫廷,最大范围地展现了18世纪的宫廷艺术。
“科学的视野”部分向观众讲述现代科学的诞生及其对艺术想象的巨大影响,知识的获取在许多领域变得系统化和普及化,科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声望,变得时尚热门。
“历史的诞生”部分见证了18世纪呈现出的新的历史意识。考古学等新学科的出现,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建成,遗址浪漫派和新古典派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复古情结。
“他乡与故乡”部分展示了启蒙对遥远时代及异域文化的向往。许多参加了探险旅行的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作品向人们展示异域民风、新的动植物世界。同时艺术家们的视线不只是关注他乡,他们也在发现故乡。
“爱与感伤”部分展示了18世纪缘何被称为“情感时代”。启蒙运动在批评社会和追求解放的同时,加入对情感美德的诉求。婚姻与家庭要以爱为基础的观念逐渐凸显,绘画、图片和表演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新的理想家庭模式,志同道合的友谊成为艺术的主题。
“回归自然”展区中18世纪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园林建筑设计似乎让启蒙所梦想的新社会成为现实。卢梭著名的“回归自然”是呼吁人性的自然回归,此理念对当时的教育和道德等许多方面亦不无影响。
“阴暗面”部分展示出启蒙是如何被灵魂深处的黑暗所牵引。如同光明的背面是黑暗,人类理性世界的背面也存在着阴暗的和非理性的一面,这层背光面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得以表现,正如戈雅著名的《随想画》。
“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部分呈现出启蒙的中心媒介是文字,大量发行的图书、期刊、传单和剧本带动了政治和文化内涵的广泛迅速传播。图片职能也在转变,由于新的制图技术,如木刻、钢板雕刻和石板印刷技术的出现,图片已成为可视的大众传播媒介。
“艺术革命”部分作为尾声聚焦当代艺术,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启蒙思想对于艺术发展直至今日的影响。艺术家们是否仍能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他们的社会批评和灵感冲动,并以此来启发和教育观众呢?
启蒙对话系列活动
在为期一年的“启蒙的艺术”展览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将分为5组专题对话的形式展开。
首个对话“启蒙的艺术——展览的历史”已于4月2日举办。该活动将“启蒙的艺术”大型主题展的缘起,德国3大博物馆的艺术珍品,以及获选参展作品进行了介绍。
对话二:“启蒙与艺术”,将于7月14日举办。该话题致力于探讨启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多视角地关注启蒙的方方面面。
对话三:“启蒙与它的中国史”,将于9月9日举办。对话试图在中国以及欧洲语境下,探讨启蒙的中国视角。
对话四:“启蒙与现代”,将于11月17日举办。该对话将围绕启蒙与现代,启蒙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展开。
对话五:“启蒙与知识文化”,将于2012年3月22日举办,探讨启蒙运动在欧洲甚至晚些在中国的发起,所带来的知识结构与分类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