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向以“三国古城,包拯家乡”而著称于世。自上个世纪以来,我数次应邀到合肥开会、讲学和访友,遍访这座“南楚都会”的名胜和景区,包括三国遗迹逍遥津、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府邸以及长达8.7公里、占地137.6公顷的环城公园各个景点,处处让人流连忘返。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包河景区。
据合肥城建的有关资料介绍,“包河,是护城河的一段。因当年宋仁宗皇帝将其赐予告老还乡的包拯而得名。这里,河中小岛点点,四周碧水萦回,最大的岛叫‘浮庄’。庄上绿荫匝地,亭榭翼然。园林建筑皆青瓦粉墙,临水而建,云影波光,一派江南景色。令人神往的是,这里水面与地面落差仅20厘米,隔岸望去,浮庄犹如一片柳叶漂浮水上,飘飘忽忽,宛若仙境。”这个描述一点也不夸张。2001年秋,我和几位文友应合肥市文联主席完颜海瑞先生盛情邀请,到合肥参加全国部分城市文联工作会议,就曾游览过环城公园中的包河景区,看到的不仅有“宛若仙境”的浮庄,还有位于浮庄西面,传说是当年包拯踩下的脚印而今在小岛中央形成一脚印状水池的脚印岛,还有当年包拯幼年读书的书院,明代嘉靖年间改为包孝肃公祠的香花墩,以及同香花墩包公祠相对的位于包河景区东南岗头上新近落成的包拯墓园,这些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景点,处处吸引着敬仰包拯的我辈和众多游客。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年间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累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当时称为“……节不利,有阎罗包老”。卒谥孝肃,世人称为“包青天”。包拯作为名垂千古的清官,在自宋以降的戏曲、小说中广为宣传,深入人心。因此,人们自然对作为包公文化载体的包河各景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辈之游包河,大致也是出于对包河的景仰和对包公文化的兴趣。当我们一行步上香花墩上的包公祠,就被这座朴素的粉墙黛瓦的四合院吸引住了。只见包公祠大门南开,入门向北,有条宽敞平整的大道,两旁垂柳依依,旧称直道坊,取名于包拯的“直道是身谋”诗句之意。祠门有“忠贤将相,道德名家”8个篆字隽刻于上,横额则是“包孝肃公祠”5个大字。四合院之北为5间正殿,中置包拯古铜色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相传按包拯肖像摹刻。正殿右墙内壁镶嵌着清人雕刻的“宋包孝肃遗像”,石质黑亮,寓脸黑心正之意。正殿左边陈列着龙头、虎头、狗头等3种作为刑具的铡刀,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气氛。殿内楹联甚多,具有文采,多刻于精选的竹木之上,难以尽记。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正殿东壁的碑文《包拯家训》,兹录于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包拯严于律己、严于律家的高风亮节,在此“家训”中尽然体现出来。我以为,瞻仰包公祠的过程,就是一次包公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的洗礼,受到的教育是很深刻的。瞻仰包公祠之后,接着瞻仰包公墓园,也同样受到一次廉政文化的洗礼和教育。因此,游览包河不仅是欣赏那些赏心悦目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受到一次重要的廉政文化的洗礼与教育。
据说,包河景区到了解放前夕,已成合肥郊外的一片荒野之地,成为包家子孙种藕养鱼以糊口之处。更难以容忍的是,香花墩上的包孝肃公祠,一度为国民党驻军的兵营,马溺蝠粪,灶烟蛛网,不堪入目。
解放后曾对包河进行多次疏浚整治,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万里主政安徽时,倡议修建合肥的环城公园,遂将包河作为环城公园之一段进行整治,建成面积为20公顷的包河公园,对包公祠与包公墓园进行修葺,使之有了今天见到的面貌。
当然,说起包河,最让我流连和难忘的是它的夜色。我们在白天游过包河之后,又在合肥文联的朋友们热情引导下夜游包河。这时,包河的夜色更妩媚多姿,显得更加诱人了。只见沿河建成的一排排茶楼酒肆之前,都挂着红色的灯笼,这些红灯笼与河水交相辉映,形成一种绝美的景色。因为是吃了晚饭之后来游包河的,我们对酒肆似不太关心,可是对很多的茶楼都很有兴趣。安徽是我国出产名茶的省份之一,它的黄山毛峰与猴魁,还有六安的瓜片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名茶。安徽的名茶乃我之所爱,不过比较起来我似更喜欢六安的瓜片,这可能同我年轻时喜欢蒋光慈的诗有关。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活跃于文坛的革命诗人蒋光慈(又名蒋光赤)是安徽六安人,由蒋光慈而得知他的家乡六安盛产瓜片,因此我早就喜欢上瓜片了。另一方面,在绿茶之中,瓜片味醇且香,耐冲泡,是我喜欢喝瓜片更重要的原因。我和朋友们选择一茶楼紧靠包河岸边的露天茶庄,在送爽的秋风之中,要了一壶瓜片,边喝边聊,在包河之滨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在包河的茶楼里夜饮六安瓜片茶,这可能是我难以忘却包河美景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