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路上东方红——电视连续剧《东方》剧本创作谈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30     作者:刘星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东方》剧照

    电影《开国大典》是讲述毛泽东带着他的领导集体“进城赶考”的故事。这部作品是成功的,打那以后,我一直想写一部“大考”的故事。《开国大典》是写毛泽东如何上天安门的故事,用老百姓的说法是打江山的故事,接下来的应当是毛泽东和他的领导集体坐江山的故事,于是就有了《东方》的构思。从1949年开始写到1957年,当然这其中的某个时期都有影视作品所表现,但写一个7年的历史,没有过,也许是我的个性始然,也许就是想找个山峰当路标,就是要正面强攻这段历史。

    1970年代我在十六军当兵,部队组织观看前苏联电影《解放》,一部电影放映了9个小时,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是一部全景式表现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全过程的影片,影片叙述宏大,场面宏大,尽管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电影放映员,但是这部影片对我的日后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记得在写《开国大典》第一稿的时候,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解放》,可以说受益匪浅,也可以说受益终生。在总政话剧团参加话剧《决战淮海》创作,包括后来写《最危险的时候》,都是那部电影启蒙了我。可以说写《东方》时在题材驾驭上不是什么难题,因为毕竟不是第一次,构想定了以后,在征求好朋友张田欣、袁厚春、殷习华等人的意见时,也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东方》开始起名时叫《东方红》,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有两个深深的烙印,一是歌曲《东方红》,一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2008年初在和唐国强的一次交流中,得知《东方红》这个名字和别人起重了,才决定改成《东方》。当时还想了其他名字,但是后来越叫越觉得这个名字大气,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想象空间。

    初稿出来后,交给一个文化公司操作,由于重大题材有规定,只有副省级单位才有资格拍摄,最后没搞成。几个月后,又找到一家公司,他们对题材很满意,但对剧本不满意。于是我下决心丰富剧本,忍痛把一个已经通过“重大办”审查的电视剧剧本和两个很有意思的电影剧本的内容统统放进《东方》,使得剧本大大改观。这时正好遇到《东方》的制片主任,也是全国十佳制片人孙希谦,他正在为一家公司找剧本,我把《东方》给他看了,他在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也给了一家公司的老板看,这个老板8天后到北京和我签了合同,这就是现在的南广公司老总徐云先生。后来我了解到,他感兴趣并勇于斥资投拍,最看重的是剧本所展示的那个时代,就是一个民族开始复兴的时代。这也许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责任,真正把祖国当成母亲一样看待,认为东方红就是母亲最美丽的笑容。

    拍摄历尽艰辛,审查关隘重重,最终成功播出。新闻发布会那天,主持人让我第一个发言,平时口若悬河的我,那天没说几句。站在我边上的导演路奇小声对我说:“刘老师,您说得太少了。”其实走上台的一瞬间,我很木然,真不知是什么心情,喜忧参半。因为3年下来,《东方》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审查和播出,经历太多,这样一部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拍摄点分散的电视剧如果得不到相关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也许所有的支持《东方》的人和我们剧组一样,都是想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到来之时表达一种心情,送上一份礼物,留下一部作品,在用那份光荣的历史告慰前辈的同时,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一份精神遗产。

    我们儿时,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新中国来之不易,《开国大典》表现了这种不易,《东方》也表现了这种不易,前者是革命,后者是建设。没有千千万万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革命的成功;而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我们的几十年的努力也将前功尽弃。这就产生了一个大的历史观照,没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革命和建设也将付之东流,这也许正是《东方》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然,我们并没有直白地表述主题,但是不管我们进行多少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艺术呈现,我们从不隐瞒我们作品的政治主张及信仰与追求。我希望人们在看过这个作品后,对我们的艺术作品给予正确评价之外,真正认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或者说是作品价值和作者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创新,在个人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时候,作为个体的人不该多为个人得失计较。我们讲以人为本,是从人类关怀的角度,当然也不排除尊重个人利益,但不能放大个人利益,不能放大到伤害别人、伤害群体、伤害国家的程度。我们的作品把一大批为新中国献身的人物放到银幕上,实际上是在高扬一种精神,这对民族,对国家,过去有价值,现在依然有价值。当然我们这种价值宣扬,都深埋在众多的人物里,都深藏在细节中,当然也闪烁在角色的语言里。我从不反对口号,因为口号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或者说是一面旗帜。有了它就有了那个时代的灵魂,在《东方》剧中有些口号式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听了也会热血沸腾。我也常常在角色中讲道理,因为是真理就会征服人,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也相信《东方》剧中的道理,同样会打动今天的人们。

    中国有句古话,“脚力尽时山更好”,就创作而言,我一直在爬山,也许没有到达山峰,还在山腰,但我瞄准了那个山峰,而且脚力还没尽。我总认为最有希望到达山峰的,一定是大江东去的,为祖国立传的……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