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江南?——从“杏花春雨江南”说起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25     作者:周明初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杏花春雨江南”,原是元代虞集的词作《风入松》中的结句。《风入松》一词,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官场生涯、归隐江南故里的心情,整首词无论是题材上还是写作手法上,并无什么独到之处,因而并不引起后人的重视。不过词中这一结句,却被认为最能传达出江南的自然风韵,历来受人称赏,成为文人墨客们艺术创作常用的题材。后人还将“杏花春雨江南”作为下联,与“骏马秋风冀北”,合在一起,成为一对联,以此来体现出南北两种迥异的自然风貌。但总觉得这上联不尽如人意,因此“骏马”有改作“白马”的,“秋风”有改作“西风”的,“冀北”更是有了“蓟北”、“塞北”、“塞上”的选项,但无论怎么改,总不能如下联那样天然浑成,富有神韵。

    其实杏花并非江南的特有产物,在江南地区也不是特别常见。杏花广泛分布于从中亚到东亚的广大地区,它的特点是耐寒、喜光、抗旱和不耐涝。因此在中国,也是北方地区栽种得更多,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南部及华北、西北的黄河流域地区,而南方地区虽然也有种植,但远远不如北方地区那样集中。将杏花作为江南的象征物,其实是个很大的误会。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丽”误会呢?这可能与杏花的花期有关。杏花的花期是在农历的二月,它是在梅花之后、桃花之前所开的花。在我国古代,二月又称为“杏月”,就是因为这月里杏花开放的缘故,在民间传说的“十二花神”中,杏花也正是二月的花神。杏花的花期,其实较长,从农历二月的中下旬一直绵延至三月的上旬,这个时候正当寒食、清明期间,江南正是春雨绵绵的时节,因此杏花又与春雨联系了起来,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杜牧的《清明》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僧志安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里面都写到了春雨与杏花,并且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佳句。

    其实,唐宋以来写于江南,将杏花、春雨联系起来的诗词作品是非常多的,这里再举几首著名诗词中的句子:唐代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吴融《忆街西所居》“长忆去年寒食夜,杏花零落雨霏霏”;宋代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杨万里《送罗永年西归》“梅莟香边蹈雪来,杏花雨里带春回”;陈亮《品令·咏雪梅》“怎向江南,更说杏花烟雨”;张榘《浪淘沙》“风色转东南,翠拥层峦。杏花疏雨逗清寒”;元代王冕《清明后日》“杨柳亭台春寂寂,杏花村落雨霏霏”。

    而杏花盛开的季节,广大的北方地区往往处于春旱时节,雨水稀少,杏花春雨的美景难得一见,因此在诗人的笔下极少得到吟咏。即使偶一遇上,也往往将这一美景与江南联系了起来。如元代吴师道《京城寒食雨中呈柳道传吴立夫》诗中即有“杏花疏雨似江南”的联想,吴师道是浙江兰溪人,晚年任国子助教等职,他的另一首写于京城的《城外见杏花》中就没有出现春雨之类的描写。又如写过“杏花消息雨声中”的陈与义,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样的句子,不说“杏花疏雨”而说“杏花疏影”,正是因为地处北方的洛阳一带很难见到雨中杏花的缘故。因此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杏花春雨”的景象,便为江南所专美了。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