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80年的辽宁芭蕾舞团而今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30岁正年轻,然而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芭蕾舞团来说,辽芭却走过了太多太多的路。这其中熔铸了光荣与梦想、创造与收获、艰辛与付出……时值今日,辽宁芭蕾舞团要感谢几代领导、几代艺术家、各界有识之士为她倾注的那么多的情感,使得辽芭从以往人才、剧目匮乏、长年入不敷出的被动局面中,逐步进入了人才剧目两旺、扭亏为盈的良好势头,并成为继中央芭蕾舞团之后,享誉中国芭蕾艺术界的专业芭蕾表演团体之一。
2011年,是辽宁芭蕾舞团第二个30年的启航之年。过去的30年已成历史,新的30年要如何发展?在思考与抉择之后,辽芭确定了继承与创新的思路:打造中国的芭蕾舞剧,用这样的作品走近百姓,把高雅艺术送到普通观众的面前。
在这个关键之年,辽宁芭蕾舞团和法国艺术委员会的合作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今年,作为“中法文化之春”活动项目,辽芭将再次与法国艺术委员会合作,排演一台世界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通过这10年来与法国专家的交流和磨合,辽宁芭蕾舞团的演员表演风格更加细腻,业务技术更加全面。同时,辽芭还邀请了丹麦学派的专家弗兰克·安德森来排演原版《仙女》。丹麦风格的剧目是国际流行的重要芭蕾学派之一,有着独特的风格,丹麦专家的首度来团执教非常有利于演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辽宁芭蕾舞团是由俄罗斯学派起步的,近几年力求吸收法国、丹麦学派的艺术风格,摆脱单一,趋向全面,加快推进芭蕾舞演员向艺术家层次的转变。这部舞剧的排演,完成了辽芭在芭蕾三大流派(法国、俄罗斯、丹麦)的全面训练,使古典剧目的积累更加丰厚。
多年来,辽宁芭蕾舞团还创作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原创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等。事实证明,坚持创作民族题材的中国芭蕾舞剧是一条正确的艺术道路。辽芭在把国际优秀的芭蕾艺术作品介绍给中国观众的同时,不忘弘扬民族精神,挖掘中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精神指导下,辽芭新近推出了中国芭蕾舞剧《白蛇传》,该剧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演出获得成功之后,2011年进入了集中修改完善的阶段。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小心求证、大胆实践的过程,相信以辽宁芭蕾舞团的独特眼光和肯为芭蕾艺术事业奋斗的辽芭人,这条艺术探索与实践的道路必将会越走越宽。
芭蕾是非常国际化的艺术门类,中国芭蕾走向世界,就必须有国际化的作品。《末代皇帝》就是这样一部中国题材同时又具有国际化表现手段的优秀现代芭蕾舞剧,被舞蹈评论界称为“让中国的皇帝、皇后立起足尖,用芭蕾语言讲述中国历史的一次创举”。该剧自2002年创作以来,对艺术生产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以销定产”的战略,目光直接对准海外市场。事实证明,这部具有中国魅力的芭蕾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且赢得了西方观众的赞赏。该剧曾先后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演出,具有无可替代的国际演出市场优势。2004年在西班牙巡演期间,该剧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应观众和演出商的极力要求临时加演一场,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剧目优势所带来的好处。
2011年6月至7月,辽宁芭蕾舞团将赴澳大利亚参与“中澳文化年”的艺术交流活动,在墨尔本、堪培拉等5个城市演出32场。另外,辽宁对外文化经济交流中心还将组织辽宁芭蕾舞团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二泉映月》赴台湾演出一周。舞蹈理论家赵国政曾评价该剧是“叹尽人生,穿透岁月,在大爱与龌龊、至善与丑恶、尊严与屈辱、光明与黑暗的绞杀博弈中,尽显生命的永不可摧,人性的光华露丽,是一部让人反复咀嚼、再三回味的好戏!”舞剧《二泉映月》获得了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但辽宁芭蕾舞团对于该剧的信心不仅仅来自于评奖,更多的则是市场与大众的高度认可。截至2011年,《二泉映月》巡演已经超过400场,常演常新,经久不衰,是真正“贴近群众”的优秀芭蕾作品。《二泉映月》的成功证明了:其一,中国观众喜欢自己的民族艺术作品,高雅艺术可以走近大众;其二,一个艺术院团必须有自己叫得响的拳头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三,好作品必须千锤百炼,《二泉映月》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是不断探索、不断加工的结果。
站在辽宁芭蕾舞团30年的历史临界点上,新一代辽芭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在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交织中,寻求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充分尊重芭蕾艺术的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注重效益、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是辽宁芭蕾舞团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面对未来,以普及、繁荣芭蕾艺术为己任,以国家水准为追求目标,以做强、做大、做优为工作动力,以人才、剧目、市场为工作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让辽宁芭蕾舞团的艺术之树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