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舞蹈大师班在京举办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18     作者:孙晓丹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舞蹈》杂志社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协办的第三届全国舞蹈大师班暨“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高级研修班于3月8日在京举行开班仪式。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副主席赵林平,秘书长罗斌,副秘书长李甲芹,《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欧建平、江东等参加开班仪式,各自表达了对此次大师班的期望。

    本届大师班以“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为主题,请到了资华筠、田青、丁伟、潘志涛、冯双白、罗斌6位专家学者利用3天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我国著名舞蹈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资华筠以“以民族舞蹈为核心谈谈‘非遗’保护中优质基因传承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作为本届大师班学习的开篇。在讲课中,她向大家介绍“非遗”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进程,并向大家讲解了“优质基因”这个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及理论思考过程。她强调在舞蹈的创作中不可以滥用“原生态”,但可以提取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优质基因加上自己的风格予以创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田青在讲座中则表示文化要满足群众的多样性需求,同时要保护艺术的多样性,在“非遗”保护的工作中不能有发展的任务,比如日本一方面动漫等行业大步前进,另一方面雅乐、和服等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在民间文化的创新方面他认为“复古”也是一种创新,并以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丁伟从编导的角度结合自己《赞哈》、《妈勒访天边》等作品的创作感受,为学员直观地展示自己的观点:民族民间舞编导向来不可以只是在教室中创作,需要编导到民间去寻“根”,而这个“根”就是民族民间舞与古典舞不一样的动人感。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从“学院派”的角度向学员讲述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从民间进入课堂发生的一些变化,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意义,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应有自己独立的品格以及具备“典型、典雅、典范”的艺术特征。罗斌在向学员介绍舞蹈界目前发展和学科建设现状的同时,认为在“非遗”层面的艺术只能谈保护而不是发展,艺术随着时间的推进会不可避免的进行“微调”,但这个是建立在各个传承人的选择之下,不能受到外来力量的干预。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的理论,应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找寻一个合适自身的发展道路。冯双白则在讲座中强调舞蹈的创作要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并以王玫的舞剧《洛神赋》和由自己任编剧的舞剧《水月洛神》为例解释这一观点,指出在民间舞蹈的创作中从形象出发,我们追求的“纯而又纯”的舞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动作层面,更要有情感的投入。他希望学员在工作中注意的是,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风从来不是居高临下,对于作品的创作也不能因功利目的而破坏民族传统。

    在本届大师班的课程中“文化个性”、“艺术趋同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等都成了专家学者们口中的高频词语,学员们通过3天的学习交流,在解答自身困惑的同时也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