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瘦的身影,沙哑的嗓音,又一次,或者说,第三次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场中。——3月12日至2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台湾现代画廊、铸造艺术馆、雅昌艺术网承办的“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在此展出,这也是艺术家应天齐继1989年、2001年后,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
作为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应天齐曾以代表作“西递村”系列版画享誉画坛。在1985年至1986年,他在新潮美术的影响之下投入当代艺术的探索之中。他以西递村皖南古村落作为他的创作载体,并持续了近30年的当代艺术实践。
“遗痕”刻出时空概念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主体展出应天齐自2006年至今近5年来完成的“遗痕”系列绘画作品,架上绘画系列作品《碎裂的黑色》《徽州之梦》以及《遗痕·沧桑》影像作品等同时展出。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要内容,“遗痕”延续了应天齐之前创作的《徽州之梦》系列的残屋、残墙等图景。对此,应天齐说:“这是我走出西递后又回到西递的深层思考,画面不用具象的村落表现,将建筑元素进一步提炼,墙与门等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载体,独立呈现在画面中心,以强烈的中国视觉交代出清晰的时空概念。”
这一“深层思考”让应天齐在作品中嵌入了很多实体材料,还原了材料自身特点,让绘画“成为”装置,比如《木雕之门里门外》,一块清晰的木雕与一块已被浸染为黑色的木雕相互链接,黑色与原色的对比,暗示着记忆与真实的对立。而新作油画“世纪遗痕”系列黑白灰的主色调间自然地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气韵深沉间,亦或看出艺术家沉静与深邃的思考。画面以材料、实物为主要媒材,将一种“实存”观念延伸于绘画。一如既往地将画家对历史、文化、人生的诘问,在画面中以一种悲凉的情绪层层推进。画面或凹凸起伏,或平整无痕,或色彩浓烈,或淡墨素裹,在西方现代构成横平竖直的形式表象中,暗藏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家自身独具的情感体验。
“西递村”缺席
“应天齐西递村”。有了这个标签,很多观众在展场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西递村”。1987年,应天齐开始创作的“西递村”系列版画,曾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而闻名全国。2008年,该系列作品又因拍出92万元价格,刷新了中国版画拍卖纪录。但此次展览中,应天齐明确地把“西递村”“弃之门外”:“1994年我已经告别‘西递’,将它的最后一刀留在芜湖,从那里开始也在那里结束。”
据应天齐说,1994年,一位留学生向他建议“走出西递村”后,他开始进行艺术与公众的互动性尝试,此后创作《徽州之梦》等作品以融入当代社会。
在上世纪末的探索中,应天齐曾于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在深圳大学用木锤砸碎了11块黑色的玻璃——《砸碎黑色——新世纪零点行动》。这一作品的意义与解读虽然至今众说纷纭,但应天齐多年来总是以艺术家敏感的触觉,在现当代艺术的探索中,关注社会现实,切入社会问题,由外向内地进行创作实践。这样的艺术思索,也留在黑色的墙壁、斑驳的街巷、阴郁的太阳、古旧的建筑——那些“历史遗痕”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