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文学的梳理和提升——读谭旭东《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04     作者:马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子媒介的普及造就了当下的文化情境。在这个“一网打尽”的时代,文学的命运如何?传统的印刷文学将会受到怎样的挑战?作家的身份是否会发生变化?谭旭东的《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以下简称《重构》)替我们一 一作了回答。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与文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当代文学情境和文化实践,探讨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洋洋20余万字的论著,贯注了一个年轻学者的激情与智慧,使我们对网络文学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从中可见,网络的出现给传统的文学读写方式及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大的区别是不再热衷于对“阳春白雪”、“高不可攀”进行极力的描述渲染。它更注重内心的表达,更欣赏直接、率真。网络时代促进了文学活动的普泛化,文学的阅读、生产、批评有了统一交互的可能,不像以前分隔在不同的时间与领域。可以说,网络媒介的兴起,对文学既是冲击,也是机遇。因为,“网络媒介也带来了新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文化景观”。

    而这种“文化景观”首先表现为其空前广泛的参与性。虽然,如何看待这种新大众化现象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显而易见的是网络时代文学活动的普泛化既不是现代文学史上争论不休的文学大众化,同时也与上世纪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审美大众化”潮流有区别。文学史上的大众化是指特定时期意识形态要求文学走向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众,网络时代文学活动的普泛化是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源于自身的要求,是文学的新大众化。但在批评家谭旭东看来,网络时代文学活动的普泛化,既有助于文学向大众亲近,即大众可以积极反馈并参与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又有助于文学创作从集体化的阴影里走出来,转向独立的个体化。

    我们看到,批评家以崭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视角审视电子媒介时代下行进中的文学。当经典不再流行,网络文学以汹涌的态势进入人们的视野,经典似乎不再被年轻一代接受了,他们甚至连什么是经典都不知道。网络文学吞噬了经典吗?肯定不是!经典文学有其无法言说的魅力,有人一辈子研究经典流连忘返。文学在网络时代不会消亡,但能否出现文学经典,这也是学者们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对此,谭旭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文学的场域变了,文学的经验变了,文学的运作方式变了,文学的话语也变了,文学经典不可能再是铁板一块,它必然接受新的命名、新的筛选、新的转换和新的排序。但同时他也指出,文学的危机并不等于文学经典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文学经典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魅力和对社会与人的精神建构能力。

    保持与文学、作家、读者对话式的批评姿态,在《重构》一书中再次得到体现。网络时代的确容易制造“人人是作家”的幻觉。作家本身只是一个职业,它的光环是历史赋予的。而在文学的网络时代,作家的权威性不断受到质疑,作家不再拥有神圣的光环,在网络上仅仅以“写手”的身份出现。“写手”的身份是多重性的,他们可能不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可能是教师、工人、公务员或从事其他各种职业;他们大多数时候使用化名(网名),有时甚至是“无名”的,由于不受“名”的局限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因此,谭旭东认为“网络促进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大众化,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具有了后现代的‘草根性’”。

    温和的批评方式与独立的批评精神使《重构》一书充满亲和力。谈到文学娱乐化与当下整个文学创作的态势关系时,作者首先以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尚化”、“娱乐化”潮流为例进行分析,继而得出结论:“文学生产、传播、出版、流通与消费在今天是完全受市场操控的,市场反应是文学的晴雨表,市场的消费能力是文学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作家的创作主体性面对市场的力量往往有意地收敛与搁置,因此当下文学创作的整体态势就是以市场化写作或娱乐化写作为主潮的。”准确描述了当下中国文化的现状。但是,作者对于文学及文艺生态的前景绝不悲观,他认为文学依然可以保有它的价值,在社会建构中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显然,这又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一言以蔽之,《重构》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理论学术著作,作者以宏阔的批评视野与敏锐的观察判断、强烈的历史观念与坚定的审美立场,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当代文化情境中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还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理解这些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和景观。比如关于文学的生态问题,谭旭东认为,“正常的文学生态不但应该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主流文学、畅销书和网络文学互相交织,彼此共生共赢的文学生态,而且是代际沟通、理解,互相包容的和谐文学结构。”这样的洞见,无疑是对世人的文学偏见、错误认识的一次修正,为文学的困惑和处于困惑中的文学指明了方向。

    其实,在信息海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错综复杂,心态也比较浮躁,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这个时代看清楚、看明白更多东西。今天的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兴起的文学样式,亟需具有传统经验的评论家、学者去关注它,梳理它的知识体系,为新的时代图景的建立提供一些新的经验。我以为,这就是谭旭东《重构》一书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