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谍战剧的开端,抑或终结?——电视剧《借枪》观后
http://www.cflac.org.cn     2011-03-04     作者:孙建业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借枪》在各地方卫视的热播,人们对它的关注也日益密切,各方争议亦随之而来。看完《借枪》,笔者相信,喜欢《借枪》的人数很可能和不喜欢《借枪》的人数一样多。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是爱看谍战剧的观众,可能初看《借枪》会觉得不适应,因为它颠覆了以往观众观看谍战剧所预设的观看逻辑和欣赏经验。过去谍战剧中的潜伏人员,向来是所向披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能够在最危险的时候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对手虽然凶残狠毒,可是一遇到他,就会莫名其妙并且顽固不化地死守规则——就算怀疑他,可哪怕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证据也不会碰他,宁可放过一千,也不可错杀一次。《潜伏》如此,《黎明之前》亦是如此。

    也许《借枪》的导演姜伟和编剧林黎胜厌倦了这种常规的叙事套路和人物关系规则,所以才选择了龙一的这部极具荒诞色彩的小说《借枪》来改编。

    原小说8万余字,讲的是地下党员老于等人暗杀日本宪兵司令加藤敬二不成后,主人公熊阔海利用其自负的性格,设计逼对手现身,告知对手暗杀的时间、地点,和对手来一场知根知底的“当面对决”。

    正如前文所说,小说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不能深究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它和《潜伏》不同,《潜伏》小说一万字左右,只是设置了一组新鲜的人物关系,却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这样一来,改编的束缚少,发挥的空间大。《借枪》虽然是一个大中篇,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正因为小说太完整,所以在笔者看来,《借枪》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题材:有张力,有质感;但它却不是一个好的电视剧题材:少事件,少冲突。因此要改编,就必须要大改,甚至要做颠覆性的改动,重置人物关系,增加戏剧冲突,却又必须保留小说的精髓——荒诞式的“当面对决”。

    若是抛开原著不谈,只谈《借枪》这部剧本身的话,同样存在着毁誉参半的可能。从叙事上看,《借枪》突破了以往国内所有谍战剧的叙事模式,它强调的不是谍战,而是谍战中人物的困境,一个潜伏者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一切困境——房子、钱、孩子、家人、朋友。看着电视剧里的熊阔海跟妻子扯谎,跟朋友扯皮,跟敌人耍无赖,几乎让观众忘却了他的地下党员身份,仿佛不是在看谍战剧,而是在看一出民国时期的平民生活剧。其实熟悉历史的观众应该明白,当年潜伏人员不可能都如余则成那般衣食无忧、呼风唤雨。有更多的潜伏者从事的都是类似熊阔海那样的普通职业,柴米油盐酱醋茶,甚至会为一块钱的生计发愁。虽然曾经是相声演员的人物背景设置是为了抖包袱、增笑料的需要,但在某种程度上,更还原了真实,也更接近了历史。

    看完《借枪》,我可以感受到导演和编剧这么编排的良苦用心——毕竟这部戏的高潮只有一处,就是在结尾处的对决。为了将情绪一步步推向顶峰,前面必须慢慢酝酿,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因此小说里只借了一次枪,电视剧却安排借了三次枪,甚至还借了一次炸弹。借一次,失败一次,周围的人一个接一个牺牲,自己的上级、朋友、故人、妻子,全都死了,最后逼得熊阔海自己冲上阵。这种逐步将人物逼到绝境再涅槃重生的手法,或许是这部剧最好的选择,编导功力也在此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借枪》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至少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谍战剧模式,将潜伏者由神坛拉到了人间。《借枪》或许是谍战剧转型的开端,但更可能是终结。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