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艺术电影是一种文化坚守——导演刘杰和他的电影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25     作者: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去年3月起,导演刘杰就在马不停蹄地四处领奖。一部展现云南傈僳族小村庄里“人熊之争”的小成本艺术电影《碧罗雪山》,已经让刘杰拿到了近20个电影节奖项。专注于拍摄艺术片的刘杰是各种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常客,他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就曾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大奖。但让刘杰颇感无奈的是,国内并没有多少人看过《碧罗雪山》,即使国际大导演吴宇森对这部电影赞赏有加,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力荐该片,但国内绝大多数影院依旧不为所动。

    刘杰的无奈,也是中国大部分艺术电影导演共同的无奈。刘杰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他读书的那个年代,精英文化在艺术领域里占据着主流地位。“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内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依然更愿意把电影当成是一种表现文化和思想的工具。”刘杰说,“对于我而言,拍摄艺术电影是一种文化坚守。我觉得在当下的文化环境里,这种坚守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必不可少的。”

    刘杰多年来的坚守孕育出了3部真诚而又美好的艺术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析》和《碧罗雪山》。在这3部电影中,《马背上的法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传播得比较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双面特性:一方面它是一部艺术电影,与此同时,它又能被归入主旋律电影的范畴。在主旋律电影这个渠道上,《马背上的法庭》推广得相当不错。”刘杰告诉记者。在拍摄电影《透析》的时候,刘杰前往一个县级市取景,当他来到当地的法院、检察院和派出所进行拍摄时,受到了许多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人激动地对刘杰说,“刘导演,我们都‘集体学习’过你的电影!”

    “原来我的电影是被‘集体学习’的。”刘杰笑着对记者说。其实在当下,一部缺少商业元素的电影能被很多观众“集体学习”,不失为一种美妙的境遇。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细分程度远远不够,无法形成欧洲那样的专业艺术院线,所以很多国产艺术片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观众群。“如果我精心拍摄出来的电影得不到足够的市场尊重,那么我就干脆不拿出来放映,这样一来还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宣传、发行费用。”刘杰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个电影频道,很多想看国产艺术电影的观众至少还能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放映平台。”

    让刘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3部电影除了连续获奖之外,也没有让投资人赔过钱。刘杰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艺术电影能够通过3个渠道回收资金:在国内,主要通过将影片出售给电影频道和新媒体的方式;在国外,主要是卖给艺术院线;而除此之外,国家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以及国外电影节的奖金也是艺术电影成本回收的重要来源。

    其实专注于拍摄艺术片的刘杰并不十分在乎钱。搞摄影出身的刘杰曾经掌镜拍摄过著名的《自行车》(原名《十七岁的单车》),后来之所以转行做导演,而且专门拍摄艺术片,就是因为他十分渴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我觉得摄影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沉醉于捕捉光线和影像,在工作的过程中享受愉悦的摄影师。”刘杰说,“而另外一种,则是拍着拍着就产生了表达需求的摄影师,当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去从事导演工作了。”

    刘杰拍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的起因是他看到了一篇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报道——为了方便当地村民打官司,云南省宁蒗县法院的工作人员带着国徽游走于乡间,将流动的法庭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看过这篇报道之后,刘杰难以抑制自己的创作冲动,立即动身奔赴云南。搜集资料、到田间地头采访群众、思考故事框架,一直到后来剧本打磨成型、建组准备开机,刘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影片的导演。“摄影师转行做导演,在技术和制作方面不会遇到任何阻碍,关键是看你想表达什么。”刘杰说,“我拍摄一部电影,首要考虑的不是影片的商业模式或者赢利前景,而是自己心里有没有话要说。”不管是《马背上的法庭》《透析》还是《碧罗雪山》,不管是环境保护、边疆村落、少数民族还是基层司法,刘杰表现的这些内容的确都反映出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某些思索。

    比如这部《碧罗雪山》,就负载了刘杰的很多深层思考。刘杰在导演阐述里这样说道:“在这个逐渐败落的村庄里拍摄,我意图让人物代表自己、又代表更大多数的‘我们’说话,我尽可能地听到并且‘纪录’。即便最终他们如碧罗雪山一样重又无言,在世界的尽头,电影已经做到最大胆最真实的观照。”《碧罗雪山》就像一面默默的镜子,让人反观其心。影片中有贫穷落败的村庄,有迪阿鲁和吉妮动人的爱情,也有黑熊灾难片式的突然“入侵”,但观众却无法在这部影片里看到脱离现实层面的童话故事。“《碧罗雪山》的原著小说是以熊的视点写作的,带有很强烈的童话色彩。但到了当地,我却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童话的氛围。拖了很久之后,我决定把《碧罗雪山》当成一部‘纪录片’来拍。这部电影又被拽回了现实。”

    刘杰告诉记者,《碧罗雪山》本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国庆献礼片,尽管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献礼片的路数拍摄,但广西厂的领导还是对刘杰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而影片取景地云南省怒江州的领导在看完影片之后,也纷纷表示电影拍得非常真实,让人感动。刘杰认为,对于国产少数民族电影而言,《碧罗雪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传统的少数民族电影更多的是“报喜不报忧”,一般不会去触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已经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了,《碧罗雪山》只是及时地跟上了前进的步伐。”刘杰说。

    在当下的市场条件下,一部艺术电影能得到足够多的赞誉和掌声,已经让刘杰感到十分幸福。他的下一个希望是能让观众在今年五六月份看到《碧罗雪山》。“在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中,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刘杰最后对记者说,“我从来不会去攻击某一部商业电影,反过来,我也希望艺术电影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总而言之,大家应该用更加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类型的影片。其实不论你拍摄的是哪种类型的电影,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愿望、思考、诉求以及甘苦,我们理应相互宽容。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成熟。”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