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糁和“金皇后”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21     作者:傅爱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的家乡在豫西,周围是一座挨一座的山,最高的叫做尖山,属于浮戏山的支脉。尖山上出产一种玉米,属高寒作物,产量低、颗粒小,但味道甘醇,是地方特产。

    玉米吃法多样,磨成粉可以烙饼子、漏面鱼儿、捏窝窝头,但这种小颗粒玉米一般是碾成糁,和地瓜、马铃薯或是山药片一起煮成糊来食用。玉米糊是我们这里的主食,家家户户每天至少要或早或晚吃上一顿,哪一天没有煮玉米糊,就仿佛没有吃过饭一样。一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迁居异地多少年后,还会魂牵梦系、日思夜念,怎么都忘不掉这里的玉米糊,千山万水、漂洋过海也要托人邮寄或捎带一些过去,聊解相思之苦。

    玉米糊虽是乡下粗食,要吃出真正的味道也不容易。首先,那玉米绝对要是尖山当地土生土长的,不施化肥,也不用人工授粉,就让它自自然然地靠天长。那里地势高、气温低,土薄地贫、日照充足,长出的玉米寒瘦细密,味道纯正。若是长在山下的水田里,玉米粒就会发糠,产量很高,味道却稀稀薄薄。

    有了上好的尖山玉米还不够,还要有一副考究的石磨才好。石磨这种东西,即使在乡下也已不多见,深山旮旯的农户家里偶尔还可觅得一副半副,是过去家家必备的用具。自从有了电动钢磨,这东西就逐渐被淘汰了。过去用石磨磨一桶玉米需要三个钟头,现在用钢磨五分钟就搞定了。

    然而,正因为太方便、太快捷,反倒坏了事。老人们常讲:粮食一旦经了机器过了电,连魂都惊散了,哪里还会有香味?确实,把玉米倒进钢磨里,一开电闸,唰的一声,粉面就从下面流出来了,连个回旋的过程都没有。那经了电的粉,细倒是挺细,用手摸一摸,热腾腾的,如同感冒发了烧;用鼻子嗅嗅,一股铁腥电燥气。煮了来吃,味同嚼腊。

    石磨不一样。石磨是轻轻的、柔柔的,带着呵护、含着怜惜。把玉米粒从小小的磨眼里倒进去,缓缓地推动套环里的木棍,石磨就吱吱扭扭地转悠起来了。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从容而又笃定。石磨分量重,身小力薄的人推不动,许多人家便用小毛驴来拉磨。也许是为了点缀那空旷无边的寂聊和落寞吧,毛驴的脖子上往往挂着一个爽脆的铜铃铛,小毛驴一圈圈慢条斯理地转着,铜铃铛也一声声细细碎碎地响着:钉铛、钉铛、钉铛,节奏舒缓、有张有弛,无休无止、却又有始有终,让人禁不住想到亘古久远的前世。随着石磨的转动,玉米的香味就丝丝缕缕地弥散出来,先是幽幽的、淡淡的,然后,愈来愈浓、愈来愈烈,挡都挡不住、嗅也嗅不够,连小毛驴都忍不住会打起喷嚏来。石磨上碾出的玉米糁不是很细、也不是很匀,看上去稍显粗砺,但色泽金黄、质地素朴,单是看上一眼就很是受用呢。

    煮玉米糊也是一门学问,且不是谁都能煮。太年轻的人不行,掌握不住火候;性情急躁的也不行,缺乏足够的耐性。最好是个上了年岁的老太太:安祥自在、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先用猛火把锅催沸,然后改用柔柔的文火,慢慢地煮、细细地熬,到了一定的时候,那种醇厚绵长的甘香之味就出来了,又羞涩、又缜密,那甜是太阳的甘甜,那香是泥土本身的芳香。细腻厚道、本真质朴,喝一口到肚腹,舒肠暖胃、余香缭绕,直醇醉到人的心窝窝里去。

    有一个外地的客人,偶尔尝了一回尖山的玉米糊,一下子就放不下了,而且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决心把这种农家小吃推广到大城市,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乡土品牌,因为城里也正时兴“绿色食品”呢。后来,我看到了他做的东西,装在精美的易拉罐里,取名“金皇后”。易拉罐很讲究,上面印着中英两种文字,据说明上介绍:这种食品用尖山的高寒玉米做成,经过了十八道精密科学的加工程序,绝对绿色无污染。价格当然也贵得吓人。我怀着对科学的无限敬仰和十分欣喜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放进嘴里,感觉却大失所望:那东西不伦不类而又暧昧不明,跟玉米已经丝毫都不搭界了。我先是十二分地疑惑,后来慢慢地就想通了:乡下的农人都知道,玉米以及所有的粮食其实都是有生命也有灵魂的,而且十分娇弱,需得小心呵护,才能保持住原汁原味。把它放在冰冷坚硬的机器里,用没心没肺的电力和化学,粗暴而又野蛮地加工十八遍,它不魂飞魄散反倒奇怪了。我想,那所谓的“加工”,也许换作“蹂躏”一词会更合适一些。加工一遍它死一次,加工十八遍,它除了变成垃圾和糟粕以外,别的还有什么法子呢?不过,在被成批量地装进精致的易拉罐里后,它摇身一变,就由土里土气的“玉米糊”变成了时尚漂亮的“金皇后”。天可怜见,经过这十八般折腾,它若是还能保持原汁本味,倒真真是奇迹了。

    每一次回到村里,看到炊烟袅袅婷婷地缭绕在树梢梢上,白发的老太太安祥平静地坐在灶台前,一边剥着毛豆,一边守着锅里的玉米糊,微黄的火焰像猫舌头一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舔着锅底时,我就会痴痴地呆傻掉:自己已经有多久没有这么认认真真地煮过粥了呢?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忙,却可以肯定地知道: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不仅丧失了煮粥的时间和工夫,甚至连那份品粥的耐性和心境都失却了。

    就这样,我们一路狂奔,永无休止地追逐着远在前方的幸福、快乐和神圣,到了不能回头的时候才知道,想要的东西其实就在最初的出发地。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