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过后是“神马”?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21     作者: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一段2003年拍摄于德国斯图加特、名为《外国舞者用中国流行歌曲当伴奏参加国标舞大赛》的6分钟视频现身网络。8对外国青年男女踏着9首中国流行歌曲的拍子翩翩起舞,中国水袖与欧式礼服齐飞,中国流行歌曲共国际标准舞一色,引发众多网友的“果断围观”和“严重关注”。有人赞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人质疑“口水歌登上世界舞台”,有人惊呼“雷得里嫩外焦”,更有新浪微博转发万余人次……

    究竟是什么让这段8年前不为人知的视频一夜之间走红网络?

    这首先归功于网络文化的“狂欢”属性和网络的“围观”功能。长期以来,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方式,即网络戏谑文化,似乎嬉笑比严肃更有力,反讽和暗喻更能接近事件的本质。网络围观是网友的集体娱乐,其姿态意义大于围观对象。倘若没有今天的网络环境,或者该视频只有外国人的国标舞画面而无中国流行乐的背景,则“围观者”能有几人?

    另一方面亦可看出许多人在中西碰撞中的文化迷思。网民不断在众声喧哗中辨认自身的声音,在多元文化并置的“拼盘”、“串烧”中寻觅那一味“中国甜”,从多元文化的重组中体味意义的消解与重构、本土文化为外国文化误读所带来的新鲜感。在网络世界,历史的都是当代的,外来的也都是本土的。然而,在中外文化的“互看”中因迷思而迷失者却为数不少。针对此视频,过度评价外国舞者对中国歌曲的精彩演绎者有之,过分怀疑中国流行歌曲未获国人充分肯定者有之,过于纠结中国舞者不能发掘流行音乐资源者有之。一些人的审美主见在外国人重新编排的“口水歌”面前动摇了:曾不屑一顾的,因他者的认同而产生不必要的尴尬甚至自我否定;曾青睐一时的,却只能在他者的认同中才敢于自我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语境中我们对自身文化既自我期许又自我矮化的复杂心态。

    这段视频很快就会成为“浮云”,新的网络热点将不断涌现。这场“围观”中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文化当自信,他者看或者不看,文化都在那里,不减、不灭。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