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语言类节目身陷重重悖论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18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1年春晚小品《同桌的你》剧照

    昨日的央视元宵晚会上,2011年央视“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活动各奖项揭晓。语言类节目中,没有任何意外,赵本山在小品类作品中的“江山”仍无人能够撼动,小品《同桌的你》虽然饱受争议,但仍以33.98%的支持率稳居小品类节目第一位;冯巩则领跑相声类节目,他和牛莉等表演的相声剧《还钱》获得46.72%的支持率。春晚每年都会引发诸多争议,围绕此次评选,前前后后的争议更是到达了顶峰。不仅如此,随着春晚语言类导演和京城某知名高校美学教授的博客交锋,赵本山在《同桌的你》结尾处的自我调侃,更让今年的春晚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话题平台。那么,究竟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春晚究竟应该如何在雅和俗的两极中间找到最佳定位?如果说这些争论还只是老话题在今年遇到了新情况,那么,加盟春晚小品演员名单的影视演员数量之多,在本届春晚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观众中间也分成了不同的阵营。

    语言类节目应如何定位:宜雅,宜俗?

    从《不差钱》中的“苏格兰调情”到《同桌的你》中的“此处删去27个字”,无论是具体的情节、对白,还是整个作品的品位,“低俗”、“伪农民”是对赵本山小品使用得最多的评语。而相声《专家指导》则被认为有否定知识的反智倾向。那么,春晚语言类节目究竟应被归纳为通俗还是低俗,又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种“俗”?

    中国老百姓对于春晚真正的期待是什么?今年春晚小品《同桌的你》、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的“80后”编剧尹琪告诉记者,他在写作前就告诫自己,作品最主要的受众是8亿农民。他认为办春晚就是为了春节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让老百姓在笑声中度过这样的传统节日。这虽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却是最首要的标准。当然,他也希望一部作品在带去欢乐之余,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春晚的时间是4个多小时,一个小品的时间是20分钟,再伟大的艺术家、再优秀的作品,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表现太多的内容都是极其困难的。所以,他就在作品中要求自己一定要让大多数观众看得懂,让他们产生共鸣。《不差钱》里面进饭馆点菜的情节,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同桌的你》中,那种对学生时代的回忆也是每个人都有的,这种回忆和农民的性格、生活都具有普遍性,二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创作的主要内容。

    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曲艺评论家常祥霖也注意到了有来自高校的学者对春晚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春晚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不宜单纯用学院化、沙龙化的标准去评价。春晚是一台呈现给老百姓的大联欢,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它的文化功能相当于一场电视“庙会”。他透露说,春晚节目整个评审的过程中,有一个相声,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几乎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个节目也曾经在央视另一个语言类艺术作品的重要平台——电视相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但是,这个节目并未在除夕之夜和观众见面。通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春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其独特的艺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它是和老百姓守着电视过大年这一新传统、新民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春晚当然可以有评论,但不应脱离春晚的独特属性。毕竟,春晚舞台的作用不是用来进行专业性的文艺评奖的,高精尖的艺术作品,自有其发挥的空间,但未必适合春晚。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则认为,包括相声、小品在内的语言类节目,由于要为春节联欢渲染喜庆气氛,就将喜剧性审美作为节目创演的主要追求。从近年的情形看,这类节目普遍存在“为乐而乐”的弊端:多止于技术性的“笑果”,较少艺术性的创造,从而使思想性的升华也存有尴尬。简单说来,就是人物塑造没有根基,缺乏性格展示的生活依据和内在逻辑。比如那些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小品,由于创演者没有依托真正的农民生活,只是把某种自以为可乐的情节安排到某个农民身份的角色上,把一段被称为笑料的对白安放到某个人物身上,而忽视了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因而无法让人觉得这样的角色在那种情境下必然会有那样的行为,说出那样的话语,给人一种不甚真实的“塑料化”质感。尽管很多节目想通过光明的尾巴起到感动人、提升人的教化效果,劝人向善,但艺术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这种“善”的作用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并经过“美”的升华,否则,“善”的作用和目的就无法实现。我们常说,一部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冯巩的作品之所以在观众评选中脱颖而出,还是在于其有着引人向善的价值指向,通过张扬拾金不昧的社会公德,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统一。所有语言类的节目,还是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演,在创作中重视表现生活本质的内在逻辑、人物性格的真实逻辑,让观众在饱含“真善美”品格的有意义的笑声中获得快乐与感动。毕竟,不注重在作品中增加“真”的含量,再“善”的愿望和再好的立意,都难以实现艺术创演“美”的目的。

    影视演员参演语言类节目:对耶,错耶?

    自首届春晚开始,语言类节目就是一个制造笑星的摇篮。在带给观众一夕欢笑之后自己也一夜成名的笑星不在少数。细数近30年的春晚小品,虽然有过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雷恪生、王景愚等影视、话剧演员的身影,但总的来看,春晚小品更多还是由曲艺演员出演的。然而,今年现身春晚小品舞台的影视演员在数量上却出现了“井喷”。陈数、李小冉、海清、黄海波、刘威、凯丽等影视明星的加盟,让观众在赵本山等资深笑星之外看到了更多的“新”面孔。有观众认为,赵本山、蔡明、黄宏这样的春晚老面孔,往往他们一露脸,剧情还未曾展开,人们就已经知道了他们所扮演的人物大体上会是什么样的性格、身份,而影视演员就给人一种陌生感,在表演之前观众不了解他们将扮演什么类型的角色,这个角色会有什么样的性格,这当然就增加了人们对春晚的期望值。也有观众认为,小品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在这方面曲艺演员有着特殊的优势。让影视演员来演小品,实际上是春晚在跟热门影视剧的风。影视演员或许更善于塑造人物,但是春晚舞台的特殊性让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施展演技。

    尹琪看到了众多春晚节目从初评到最终登上大年三十电视荧屏的全过程,同时他也曾经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编剧。他对影视演员表演小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影视演员和曲艺演员各有各的优势。大家知道,影视演员都有“第四堵墙”,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是不和观众交流的,而曲艺演员则没有这个负担,他们一走上台可以很自如随意地和观众打招呼。这种互动是他们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也能更加熟练的甩出包袱。而影视演员的优势则善于通过表演在舞台上营造某种情境,从而把观众的情绪吸引进来。比如小品《午夜电话亭》中,李小冉、邵峰就从人物的不同个性出发,制造出了各自独特的情境。其实,单纯地来看小品应该来由哪一类的演员来演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把作品的主题更好地阐释出来。尹琪认为演员是为作品服务的,观众看一个节目,不是为了看演员站在那里,而是要看作品够不够好。

    著名电影、电视剧导演尚敬近年来曾经和赵本山、小沈阳、阎妮等多个出演过春晚小品的演员有过合作,他表示,今年春晚中影视演员的大量出现,说明春晚这个舞台更加多元化了,这种变化本身就让人耳目一新。把这些演员吸收到春晚的舞台上,有利于春晚获得更多观众支持。应当看到,很多热门的网络用语都被应用到春晚的小品、相声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实际的效果也不错,这说明春晚的组织者是重视观众的需要的,能把新生事物及时利用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已经通过电影电视剧获得观众喜爱、为观众所认可的演员吸收到春晚的舞台上,也就很正常了。当然,无论是什么演员,在表演当中都必须首先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舞台呈现,在这一过程中,影视演员和曲艺演员有着各自的优势。

    

    记者观察

    从人们的欣赏习惯来看,“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各奖项在争议中颁出,这才意味着又一年的春晚彻底落幕。曲终人散后,知名度又有所蹿升的演员们又将把数月来的劳累放下,重新奔赴各处大大小小的剧组、舞台。春晚的组织者,也将在数月后再次吹起集结号,等待来年再战江湖。而来年,关于春晚又会有新的话题。围绕本届春晚的诸多争议也将很快为观众所淡忘。但是,对于这一轮轮的参与双方,却不应匆匆将争议抛诸脑后,应当沉下心来,摒弃情绪化的思维,重新审视争议的过程。对于组织者而言,他们如果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社会不同层次的褒奖,就必须用更宽容的心态来学会倾听。如果认为有些指责的声音有其偏激之处,就对之不管不问或者报之以更加偏激的态度,那么就难以在批评中求得进步。无论如何强调春晚的观众主体是普通的农民、市民而非知识群体,一个不应忽略的事实却是,在今日的中国,观众的构成日益复杂多元,普罗大众的欣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雅俗共赏”或许实现起来难度极大,但不应因此而放弃努力。在“雅”和“俗”的两极之间找到最佳的着力点,才是春晚以及更多的类似公共文化活动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