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诸天”的变化 (下)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14     作者:白化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3

    我们在寺院等处所见二十天的形像,主要是用雕塑、铸造、壁画、画幡等显示出来的,各有特色,但因受艺术本身特点限制,特别是受到受香火之处(如立于大殿中)的限制,能充分完整地表现各个天的特色之处者不多。以下姑举数例。

    山西省大同市内西部上华严寺,辽代清宁八年始建,迭经金代、明代以至清代,屡经兴废。今大殿供五方佛,两侧为二十诸天,明塑。特点为均前倾15度,以表敬佛之意。至今不倒。当代如杭州灵隐寺等处所塑,虽也前倾,但后背墙上挂一钩子,从腰部将各像钩住,反衬出古代匠人的水平之高。附记:辽金时代,与南宋交流有限,不能用《重编诸天传》来逐一对号入座。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麓的法海寺,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成。太监李童等的退休后居址。建造时动用宫廷匠人与画师等,具有小而精的宫廷风格。大殿内后墙东西两壁彩画二十诸天,极为精美。因为是画像,较塑像自由些,能添上许多“外彩”,如旗帜、侍从等等。但限于篇幅,仍然不能过分展开,车马就不容易加上。匠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甚受《重编诸天传》约束。不可执一而论。     

    4

    二十四天,是在二十天的基础上衍生出加供四位来。他们是: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后三位属于道教系统,把他们阑入佛教体系,不伦不类。佛道二教均啧有烦言。今所见寺院中所立,当以山西省大同市南门内善化寺大殿中的二十四诸天为巨擘。他们分左右立于主尊五方佛两侧。善化寺创立于唐代,辽金至明中叶递修,带有明显的辽金北方风格,亦不可以《重编诸天传》所述全部规范之。

    5

    二十诸天,除了矗立在殿堂上的塑像(通常在大雄宝殿上)与作为陪衬的壁画等之外,很少在佛殿中出现。水陆法会的画幡上是有他们的,但法会不常开。水陆殿上有他们的位置,但有水陆殿的大寺院不多。所以,诸天在一年中常常隐而不出,不如佛、菩萨、罗汉之日日受香火。因此,阴历年三十至大年初一,诸神下界之时,有必要请诸天出来,受受香烟。通常,寺院中在年初一一早,就请出诸天牌位,给诸天上香,名为“拜佛斋天”、“供天”,南方民间俗称“拜天公”。中国僧人考虑到,若按《重编诸天传》安排,有许多不在二十天之列的见诸佛教经典中的古代南亚次大陆天神就插不进来。最好是谁也别得罪,一概普请。清初,广州宝象林的住持弘赞(1611~1681)考虑到这一点,“集”出《供诸天科仪》,用“兼容并包”的办法来解决“供天”时的问题。他说:“古师列十六诸天,后增日、月、龙王、阎罗为二十。今人增至二十四,既无位座,亦失次序。”否定了二十四天,实际上就是把道教的尊神排除。他在此书的“附:诸天行仪”中,较为详细地再次介绍了供天时应供的各位“天”,列位如下:大梵天,帝释天,北东南西四大天王,金刚密迹,魔醯首罗,波旬魔王,散脂大将,辩才天,吉祥天,韦驮,地神,菩提树神,诃利帝欢喜母,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四大电王,龙王,莲华面药叉王,彩军乾闼婆王,阿修罗王,金翅鸟王,紧那罗王,莫呼罗伽王,阎罗王。一共二十八位,连同他们的眷属,普遍迎请。也就是说,供天时把他们的牌位供出来,念诵时把所有诸天的眷属也请上,一个不落下。但是,“拜天公”的“拜”有点不准确。弘赞特别注明:“出家五众于诸天处有请无跪拜,在家当礼。”这是据“沙门不拜王者”的规矩所定,诸天为在家二众,故而僧人虽供天却不对他们的牌位下拜,居士们可得上香下跪。

    由上可知,其实,“供天”实为“年初一供佛斋天”,拜的主要还是天天拜的佛、菩萨、罗汉,诸天只是陪客而已。

    附记一:《供诸天科仪》没有在汉化佛教的由政府批准的大藏经中“入藏”。此书仅见于《嘉兴藏》的“又续藏”第十八函,日本的《大日本续藏经》乙编第二套第二册。不容易找。

    附记二:弘赞(1611~1681)可说是明末遗民。他俗姓朱,广东新会县学生员。明亡遁入空门。他是律宗名僧,有《四分律名义标释》等多种著作。

    附记三:供天的牌位究竟多少位,各个不同宗派的寺院,随着时代的演变,容有变化。以上不过据一种材料,表示有此一说。举凡诸天的诸般情况,如天数、男女、列位、造型意匠等,绝不可据某种材料来过分地规范一切。     

    6

    “二十八部众”,特指千手千眼观音的“眷属”,即拥护他的鬼神部众,据说各带五百眷属。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等经典记述,他们是拥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一大批鬼神,因仪轨之不同,名号有异。今姑依上引第一种经(伽梵达摩译本,他的名字意译是“尊法”,唐高宗初年来长安译经)所述,节引如下:1.密迹金刚,2.八部力士,3.摩醯那罗延,4.金刚罗陀迦毗罗,5.婆馺娑楼罗,6.满善车钵真陀罗,7.萨遮摩和罗,8.鸠阑单吒半祗罗,9.毕婆伽罗王,10.应德毗多萨和罗,11.梵摩三钵罗,12.五部净居炎摩罗,13.释王,14.大辩功德娑怛那,15.提头赖吒王,16.神母女等大力众,17.毗楼勒叉王,18.毗楼博叉毗沙门,19.金色孔雀王,20.二十八部大仙众,21.摩尼跋陀罗,22.散支(脂)大将弗罗婆,23.难陀跋难陀,24.婆伽罗龙伊钵罗,25.修罗乾闼婆,26.迦楼紧那摩睺罗,27.水火雷电神,28.鸠槃荼王毗舍�"。

    佛教经典中正规的“二十八天”,指的是二十八个层次的天界。不可将之与二十八部众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前引的供天的牌位上的二十八座诸天牌位与二十八部众相混淆。

    坐落于北京西直门外海淀区魏公村的大慧寺,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太监张雄所建。现仅存大悲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屋殿顶。原供主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极为精致,惜为日寇运走化铜。今有民国年间所补立像。四周为二十八部众像,却是原塑,极为精美。绝不可将之与“二十八天”混淆,甚至误认为正统的“诸天”系统。他们之间虽有关联,却不是一码事。打个不确切的比方:诸天属于中央级别的护法居士群,有点像世俗社会的“上院(执政党系统一派,也没有反对派)”,二十八部众则是某一地方部门的护法居士群,属于地方。他们之间有许多位是兼任的,但开的是两种会。他们拥戴的是两个对象:诸天是佛(释迦牟尼佛或密宗的五方佛)的护法,二十八部众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护法。

    总之,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诸天的变化及其过程,实在是颇有兴味的事,是亟待开展的事!

    (《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看“诸天”的变化(上)》刊于本报第968期5版)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