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临,人们要购置年货、布置环境、准备食物,其中许多东西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可称之为“节物”,即过节不可缺少的事物。节物门类颇为丰富,如果稍加留心,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节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期望和诉求。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是其主要内容。
中国春节的主要节物有哪些?
一、门神诸像
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二、对联诸像
对联又称楹联和对偶,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如今的对联是桃符的变异。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蜀梼杌》载,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题词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一副标准的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三、年画诸像
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四、剪纸窗花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挂钱,北方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剪纸艺术。又叫“挂签”、“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西北地区叫“散钱子”。新春佳节,挂钱与对联搭配,一表祝福,二则象征富有。
五、财神供奉
1.旧时指掌管钱财的神。俗称赵公元帅,本为道教所信奉的神。
2.国神比干赐封号为“天官文财尊神”。
3.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刘海被奉为文财神,钟馗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
4.“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
5.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
六、祭祖——祖影
祖先纪念堂,又名家堂轴子、祖先家谱案、神轴案、神位案、祖影,是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纪念祖先壁挂的最佳选择。神轴在图案中央位置设有祖先牌位,从上到下依次排开,牌位人名填写颇有讲究,一般家族中男性氏排在轴案的左侧牌位,而女性氏则排在右侧的排位。
七、年夜饭
又称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极为重要。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在古代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中国人的意义。
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在除夕前回到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一副碗筷,表示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春节近乎中国人的感恩节。
八、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
一般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饮屠苏酒却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宋代苏辙《除日》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九、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十、烟花爆竹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