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上海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各经济体领导人身着的中式“唐装”,成了当时人们的热门话题和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不知道“唐装”这个称谓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始定义的,对“唐装”的误读似乎已成定局。许多外国人和媒体,包括我们自己都把这种立领、对襟衣服称为“唐装”,可是唐朝根本没有这样的衣服。不过,这种“唐装”着实火了一把。广大中国同胞们纷纷穿起“唐装”,来追随这股潮流,这从民族传统服饰的复兴角度来看还是值得乐观的。
在经历了中山装、列宁装、绿军装,直到现在常穿的西装,中国人已经彻底把“国服”的传统丢到脑后。如今在街上已经很难看到有人款款地穿旗袍或中山装了,倒是影视明星们偶尔会在典礼晚会上小“秀”一下。雕塑家隋建国创作的中山装雕塑也可以视为中山装在中国服饰舞台上的落寞,而只会成为被后来人凭吊的象征。
中国传统服饰是讲究中和之美并克制内心情欲的,身体必定不能显露。而从满清入关到19世纪末的服饰演变则是一个突破期,这时的服饰已经接近近现代的式样。早期满族旗人妇女穿的旗袍还是宽大平直,衣服上满是刺绣和花边。辛亥革命以后,西风东渐,受西方服饰的审美影响,旗袍样式改动较大,体现在腰身收紧,开衩变高,袍裾和袖子因流行而或长或短。这时的旗袍已经基本定式直到今天并无二致。改良后的旗袍由于衣裳相连,审美要求增加,对女人的身材要求也变得高了起来。中国女人是最适合穿旗袍的,可以说,旗袍是中国女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女人的精神。旗袍的遭遇和明式家具大抵一致。虽然属于旗袍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改良后的旗袍已经超越时代,而具有普世的美感,因此被西方人称为“Chinese Dress”。由于旗袍的上联下属,使整件衣服浑然一体,女人形体的曲线美得到最大的伸展。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在《文之悦》中有一段关于身体的精彩论述:“身体的最动欲之区不就是衣衫的开裂处么?……依精神分析的贴切说法,恰是那断续是动欲的:两件衣裳的触接处(裤子和套衫),两条边线之间(颈胸部微开的衬衫,手套和衣袖),肌肤的时断时续;就是这闪现本身,更确切地说:这忽隐忽现的展呈,令人目离神迷。”旗袍可说是承载着中国的古老人文,它有内敛的一面:高领、封闭的前胸、大方得体,是对民族服饰精神的传承;同时,它又是开放的,大腿两侧的高开衩,乃是巴特所推崇的“肌肤的时断时续”的美,这隐藏的美感正体现了中国女性对人体美的认识和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巩俐、章子怡等女星也都在国际场合穿过中国传统旗袍,曾引起国外媒体的竞相追捧,这些明星可说是为民族服饰的发扬贡献了力量。笔者较为欣赏的一位服装设计师梁子,是信奉东方“禅意”的唯美主义者,曾经在巴黎卢浮宫广场发布过自己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和服饰是现代服装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这正是它们亘古不朽的魅力所在。然而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如今却为“国服”举棋不定。日本有和服,朝鲜有筒裙,苏格兰有苏格兰短裙,在节日和正式场合他们都会自动穿着这些民族服饰。2007年5月,北京奥组委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设计方案。以旗袍作为礼仪服装本是无可厚非的,有人却认为唐装和旗袍由于亮相次数过多,加之改良余地不大,存在缺乏新意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可笑的想法。当年宋庆龄身穿旗袍出现于各种国际场合,成为中国女性气质和风度的典范,没有一个外国人觉得她的旗袍由于亮相次数过多而缺乏新意。所幸的是,最终“青花瓷”系列奥运礼仪服饰仍以旗袍式样与中国古典瓷器意象的组合惊艳世界。
某些时候,误读并不是一件坏事,尽管被划作“唐装”的旗袍和中山装跟大唐盛世并无任何关联,但她已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国服。现在,连节日都申报文化遗产了,难道我们以后真要生活在对传统的缅怀中吗?“唐装”,误读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