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只有觅得源头活水,才能获致天光云影自由徘徊之高境。“源头”,可理解为儒家的经典。所谓经典,通常是指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崇高性、涵盖面与派生力的文化典籍。由于它经过漫长的历史践证和生活刻勒,因而对该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无远弗届与历久弥新的巨大影响力。比如《易经》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等观念,有如混沌初开、灵光爆破,为构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作出了万古不磨的贡献。再如孔子在《礼运》里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论语》里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德治思想,至今仍为普世共遵的政治理念。此后孟子在《尽心篇》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之论,梁启超以为“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孟子在《梁惠王》中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不正是当代流行的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吗?正是这种思路才为中华大地保留了如此可爱的锦绣山河!
哲人思辨的机锋,在经典中也有突出表现。如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之辩: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争论了两千年。其实乃是审美观照的趣味判断与逻辑推理的认识判断造成的有趣的分歧。因为庄子这是在忘“知”之后的艺术审美活动啊!
成于1900年前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文字学开山经典。多亏有了它,才得以接通五千年文脉,保存了古代文化的肌理。堪称古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它胜义纷呈,珠玑满眼,美不胜收。如“人”字,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像臂胫之形;“从”字,像二人相随;“比”字,像二人相密;“北”字,像二人相反;“化”字,像二人相倒,一正一反,变化之意;“仁”字,像二人相合,引申为仁德之意。如此解说字义,极具智慧与启迪性。又如“艾”字:“冰台也。从艹,乂声。注云:张华《博物志》云,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里介绍了古人以干冰向日聚焦取火之法,这就是“冰台”命名的原由。西方学者如范尼洛萨等曾盛赞此书“含有东方哲思的潜存”。他对《说文解字》之“有”字注云:“不宜有也”的解释,是“伸手探月”,似乎有否定占有之意。范氏认为:表意的象形文字,在积淀文化的能力上超过了拼音文字。
作为中华文学之灵魂的诗词,也有其辉煌的经典,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比如见于先秦典籍的虞舜之《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以及《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它所反映的仁民爱物的太和气象,以及礼赞光明与对未来的向往,都昭示着一个从太古洪荒中觉醒的民族之弘大气魄与坚定自信。
屈原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其坎坷苦难的一生磨砺了他坚贞高洁的品格,焕发了他掀天揭地的才情,从而谱写了一批充满爱国情怀、忧患意识、独立特行的人格,刚烈尚武的风采,壮伟无比的诗篇。如“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见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奔原野”(《国殇》),这样的诗章已积淀为一种传统,历千秋万代净化着和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境界,鼓舞着人们前进。
读书,是养心的妙药。张英《聪顺斋语》云:“闲散无事之人镇日不读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论语》开张说悦乐,《中庸》言无入而不自得。程朱教人寻孔颜乐处,皆是此意。”前贤所言的读书之乐,对于医治浮躁趋利的世风,无疑是一剂清凉之药。读些国学经典,可以开通心智、交友古贤,正是学子们安身立命之道。特别是当下,遭遇金融危机重挫的西方世界,正把目光转向东方。中华民族“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和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们的青年人更有责任于此着力,从阅读经典中获得鸟瞰八方之乐,而兴俯仰无穷之志,奋发上进,以创造生命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