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新地标。雕像落成后,各方褒贬不一,议论之声沸沸扬扬。支持者认为从历史地位和作用来看孔子的雕像立在这里是很合适的;反对者则置疑孔子到底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天安门广场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立孔子像是否合适。这些观点使孔子再次成为了大众热点话题。笔者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对孔子的评价,更关涉到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
事实上,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对孔子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五四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显示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在批判的理念指挥下,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荡涤冲刷”,的确使一部分“坏传统”遭到废除,如“三纲五常”等,它们的废除,使中国从古老的枷锁中得到解放。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棍子打死”的文化策略在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上存在诸多片面的极端之处。一方面是未厘清孔子原生儒家与后世儒家之区别,简单化地将孔子等同于儒家。在这一层面上,孔子更多地被“妖魔化”了,成为了封建主义的代名词,进而成为了牺牲品;另一方面,“诠释暴力”使“历史的孔子”无法被全面认识,孔子思想的内在精髓和文化意义无形中被消解。全面反传统,在清除封建糟粕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中具有超时空和普适性的思想精华惨遭“连坐”,从而严重斫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可以说,我们今天推崇孔子,原因是他作为驰名中外的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他的学说在全世界也为许多人了解和接受。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先生在《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一文中说:“一九八八年一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个说法后来影响很大,传播很广,为学者时常引用。可以肯定的是,在当下,我们重新认识孔子,重新给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祛魅”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现在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着新的孔子,一个比孔子心怀更开阔的大手笔。费先生的话值得思考。历史是昨天,民族的今天就是民族明天的历史。创造民族光辉的明天,就要不断借鉴民族的昨天。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当然传统文化不是一切都好,孔子也多次提到“择善”这个问题。所以,如何赋予传统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我们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回到孔子雕像的争议来看,其实争议本身并不能遮蔽孔子及儒学的光辉。一定程度上说,这争议也是20世纪对孔子及儒学不断重新认识、深化认识的延续。我们当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之一,孔子及儒学会在21世纪表现出更为强韧的内在生命力,对当下剧烈变化的社会形态与多元激荡的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