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见证与救赎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7     作者:耿占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诗圣杜甫》 程韬光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对中国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情感影响深远。闻一多于1928年发表了《杜甫》,他在引言中写道:“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要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假如我们是肖子肖孙,我们该怎样的悲恸,怎样的心焦!”因此,该文在注重史实的基础上致力于摹写这些“茫然”,使用的是充满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可惜的是,这篇文章没有写完。1962年,冯至利用为杜甫做传的相关材料写了一个短篇小说《白发生黑丝》,用文学语言描述了杜甫与苏涣交往的故事。用冯至的话说,“传记尊重事实,小说依靠想象”,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笔法。从闻一多和冯至的创作中不难看出将杜甫“文学化”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挚爱者程韬光不畏艰难,秉着对大唐诗人的无限敬意,立志将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化入小说,并尽可能在历史语境和日常生活的氛围里塑造血肉丰满的诗人形象。

    与前人相比,程韬光的《诗圣杜甫》突出体现了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化”叙事的魅力。闻一多和冯至都谈到过杜甫史料的缺乏,闻一多的《杜甫》篇幅较短可能与此有关。冯至在《杜甫传》的前记里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由此可见《杜甫传》对历史的忠实程度。而《诗圣杜甫》的突破正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它既忠实于历史,又依靠想象,既是关于杜甫的文学传记,又是包含着虚构因素的历史小说。

    优秀的历史小说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将历史充分“文学化”,或者说使文学完全统贯历史,将历史真实纳入个人命运,纳入他的接人待物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当中,从而使历史事件在文学的框架和虚构的氛围里展开。从总体上看,《诗圣杜甫》基本做到了这一点,用文学想象力承载历史真实,用个人的生活容纳历史与时代全景。全书以杜甫的出生、漫游、求仕、流徙和死亡为线索,将他一生的踪迹和时代遭遇融为一体,突出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张力:个人命运明显受制于时代,个人的行动(包括言论和创作)又会对时代施加一定影响,从而形成个人与时代的互动。具体到本书,则是杜甫个人与社会、才华与权力、行动与感受、诗与史之间多重互动关系的呈现。

    《诗圣杜甫》的语言是读者可以接受的“浅近文言”,并采用“章回体”结构,全书古风浓郁。在白话文当道的今天,文言写作虽未必成为杰作,但偶一为之也不失为一种特色。不过,作者文言写作的初衷并不在于文体意识,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诗人气质,还原古代情境。同时,为了在风格上与主人公话语及他的诗歌创作保持一致,作者的叙述也采用“浅近文言”,行文异常凝练。

    《诗圣杜甫》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化”,而它的学术价值在于实验性品质。《诗圣杜甫》作为第一部详尽描写杜甫生平与诗歌创作的历史小说,致力于实体感与复杂性的表现,挖掘其诗歌精神的深度,并把杜甫放在一个从繁盛转向没落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塑造,写出了杜甫对国君、权贵、贤臣、民众、叛军、异族、亲友及自身的复杂态度。这有助于使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杜甫形象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杜甫的伟大人格、领略杜诗深远的魅力。对国运之不幸的关心,对处于离乱灾变之中民众的深切同情,构成了杜甫个人生涯与诗歌创作的核心内容。生活在一个繁华落尽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沉重甚至悲惨的。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他就洞察到盛世之下社会内部的重重危机。当战火燃起,无限荣华化为灰烬,人只不过是等待命运裁决的脆弱生灵。杜甫看到了危机,亲历了灾变,却无力挽回。后来,他的归路被战火阻隔,最终在无尽的漂泊中客死异乡。他的诗歌虽不能阻止权力、暴力与野心对生命的伤害,却能够为一个民族铸造一颗良心。对这一点的展现,正是作家最为用心用力之处。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