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的观察,我的观点——访凤凰卫视采访总监闾丘露薇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7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战地玫瑰”到明星记者,从现场记录到深度评述,从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态度到期待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离2003年赴伊拉克战场7年之后,闾丘露薇说:“希望今天人们再谈起闾丘露薇,不再是因为我的勇敢,而是因为我的专业,以及我对事件的观察,最终分享我的观点。”1月9日,在闾丘露薇的新书《不分东西》的发布会上,作为资深媒体人的她感慨:“关于阿富汗的采访手记,完成只用了10天时间;关于伊拉克的那本书,也就一个月;但这本书却沉淀了5年多,因为我希望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从一个记述者,努力成为一个愿意思考的人。”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作为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闾丘露薇是全球首位进入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她又成为首位进入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6年闾丘露薇暂时离开凤凰卫视,前往哈佛大学留学。2007年她与美国朋友一起开办新闻网站。2009年起开始在微博上表达观点和思索。现在她是凤凰卫视的采访总监。哲学系毕业的闾丘露薇坦言最喜欢的是逻辑学,这使得她拥有一种卓尔不群寻找事件真相的角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一部快速转动的马达,我可以听到转动的声响。如果有一天这种马达的声音听不到了,那我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死气沉沉,脑子开始生锈,从而无法感悟生命的多彩、世界的多姿。”

    “作为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不应该加上自己的观点,要尽量保持中立,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报道的时候,尽可能选择独到的角度,让自己从单纯的记述提升到观察的层面,即利用自己的职业积累迅速发现新闻里面最重要的那些点。作为一名记者总是要从记述的层面向前发展的,文字是可以进步的,思辨能力也是可以进步的。”闾丘露薇说,能够更加明晰地向前走,主要是因为焦虑,在她看来,2006年左右自己正处于一种毫无方向感的境地,手头的工作,尽管自己很努力,但是做得再好,也只能够这样了。她说,感觉工作缺乏挑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在原地踏步,回看那段时间的文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看到努力思考的影子,却找不到自己明确、合理的观点。当然以思辨的方式报道新闻也是向外掏空自己,闾丘露薇说:“因此,读书、学习必不可少。我在哈佛学习一年所阅读的书籍,可能是过去十多年记者生涯中所看的书籍的好几倍,也算是弥补自己在过去十多年停留在事物表面投机取巧的一面。”

    “思维是一种乐趣,分享思维的结果,并且愿意因为互不认同而进行辩论,那样的乐趣会更多。但是要警惕的是,资讯缺乏往往导致偏见,而带着偏见的思考以及跟随而来的辩论,往往会导致争吵甚至分成敌我。当思维变成一场战斗,辩论便成了武器,能否停下来反省自问,偏见距离自己太近?”《不分东西》从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报道事件的不同解读。闾丘露薇说:“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至于写这本书的原因,她说正是希望“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应该倡导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的胸怀和视野来观察并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作为一个媒体人,虽然走得有点累,但是很多时候,幸福和满足感也恰恰来自这份职业,以及所处的这个时代。”闾丘露薇一言所说恰是当今中国媒体人的心声。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