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剧到京剧 从主演到导演 田蔓莎与《死水微澜》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2     作者: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年12月27日、28日,由川剧《死水微澜》移植而成的京剧《死水微澜》登上了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剧中别致的歌舞技艺和青春靓丽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誉。日前,有关该剧的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为其今后如何不断完善建言献策。而执导京剧版《死水微澜》的正是川剧版《死水微澜》中邓幺姑的扮演者、著名川剧艺术表演家田蔓莎。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的田蔓莎虽然16岁才开始真正学习川剧表演,但天资聪颖、勤学苦练的她以风格独特、活灵活现的舞台表演、细腻传神的演唱脱颖而出。她立足中国传统戏曲,涉足现代实验剧场,特别善于通过声音、肢体的表达和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其导演的作品里,很明显地会感受到她努力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古典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艺以来,田蔓莎时刻都在为川剧改革尤其是川剧的唱腔改革身体力行。不过关于川剧具体如何去改革,田蔓莎心中保持着一份清醒的认识:“川剧应该改,但一定要保留住川剧的特色。我们不能一改革,把川剧变成戏歌,如果全国几百个剧种都这样改,那全国就只有一个剧种了。特色不能丢。”在田蔓莎看来,川剧唱腔改革必须小心谨慎,但不是保守的、封闭的改革。不是引入了电声乐器就是改革了,那恰恰是比较初级阶段的改进。她说:“川剧打击乐其实是很有特色的,我们不能一味摒弃,而是要发现它的优势,进行改良。为什么有人认为川剧打击乐像噪音一样?那是因为没对鼓点进行设计,是现场即兴发挥,不规范。新的创作就应该对打击乐进行设计,这样既有川剧的味又不噪。艺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的特点与个性,我们应该整合高腔曲牌,筛选、发展旋律优美的,使其更符合人物性格,更能唱出人物心理。”

    此次京剧版《死水微澜》排练之初,两个剧种常常要“打架”,川剧和京剧的唱腔风格不同,如果既想保留原唱词的文学性和地域性特点,同时又要符合京剧的演唱风格和台词韵律,编剧和唱腔设计就都面临很大挑战。最终,田蔓莎为该剧定下了创作原则:在符合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川剧版中的精华部分和一些可借鉴的音乐形式,而对于川剧中的大量四川土语、俚语,此次创作过程中也做了酌情删减。同时,京剧版《死水微澜》也充分发挥了京剧唱念做打、程式严谨的长处,设计了一些武戏开打场面,使整出戏色彩更为丰富,节奏也愈加多变。

    回忆起当年出演川剧版《死水微澜》时的情景,田蔓莎历历在目:“当初我演这个角色,只是将其视做一次自己塑造一个新的人物角色的机会,不过后来看完剧本后,我就有了一种不演这出戏誓不罢休的决心。所以当时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川剧版《死水微澜》的首演版权。”田蔓莎的这一在当时看来十分胆大的行为,不仅使该剧获得了“文华大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而且还让田蔓莎第二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用敢想敢动来形容田蔓莎的处事风格实在一点也不为过。《死水微澜》的故事由于原本发生在四川,充满乡土气息,四川方言体现着其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决定将《死水微澜》改编为京剧时,不少专家对此表示担忧。然而,田蔓莎坚信这一题材的价值,与诸多主创一道实现了这一富有价值的艺术创造,在符合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川剧版中的精华部分和一些可借鉴的音乐形式,以京剧本体特征作为框架,不失四川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大家喜爱的变脸、喷火、滚灯等川剧绝活,她坦言该剧没有运用这些技巧,《死水微澜》虽然不是老川剧,但一定是川剧,也不卖弄技巧,所有动作均按人物性格设计。

    追求生动形象的唱腔处理早已成为田蔓莎在表演中的一种习惯,来到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后,田蔓莎又很自然地将她的这个习惯带到了教学工作之中。田蔓莎总是向学生们强调,川剧唱腔处理首先要从人物基调出发,调不求高,音不求大,要唱人、唱情,唱出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情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感情,并唱出川剧的特殊韵味。而之所以将《死水微澜》从川剧移植到京剧,目的还是希望通过这样一部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比较突出的作品,给学生更多的借鉴学习和拓展训练。

    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向自己发起新的挑战,田蔓莎就是这样一个孜孜不倦、时刻想着超越自我的人。“今后除了川剧、京剧外,我还会涉足更多剧种包括现代歌剧的改革和创新,我希望用最传统的戏曲元素,借用现代剧场审美追求,然后把二者有机融合起来,为观众呈现更多更精彩的新编排的戏剧作品。”田蔓莎如是说。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