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极文化”的思考
http://www.cflac.org.cn     2011-01-10     作者:黄会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极”的原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提出的“第三极”,取其“端”、“顶”、“准则”之含义。自然科学中的“南极”、“北极”、“第三极”(青藏高原)之义,指代在地球的地理位置上最具特点的三个地方,分别是最南、最北、最高。如果认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世界文化之两极,则中国文化可称为世界文化之“第三极”。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亦可作为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第三极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

    1

    何为“第三极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格局,在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主流大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根基深厚且生命力强大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三极文化”。

    其一,欧洲文化。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渐形成了强势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大解放而发生的,出现了众多弘扬人道主义、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不朽作品,形成世界文化之一极。其二,美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以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并且由于国力的高度发达走向极致,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覆盖全球。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全然不同、而在影响力上超越欧洲之另一极。应该说,以上二者都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面;又有造成人类灾难的一面。其三,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有独立传统,且具有强大文化根基和绵长生命力的持久存在。百年不屈斗争,考验并证明了古老的中国文化没有死去。改造和创新,探索文化复兴之路,是今天中国文化的要义。

    “极”的原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提出的“第三极”,取其“端”、“顶”、“准则”之含义。自然科学中的“南极”、“北极”、“第三极”(青藏高原)之义,指代在地球的地理位置上最具特点的三个地方,分别是最南、最北、最高。在这里,“极”有两层含义。一层指在某一个范畴内最为突出、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另一层含义,是在更宽阔的视阈和背景下,与其他范畴相比具有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品质和特点。“三极”并行不悖、相映成趣,一起成为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我们正是在这两层含义上借用“第三极”的概念,提出“第三极文化”的理论设想。

    “第三极”可引申于文化、艺术。如果认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世界文化之两极,则中国文化可称为世界文化之“第三极”。作为“第三极”的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此提法并非数字排序,并非居于欧美之后的第三种派生物,或者是吐纳之后新生成的文化。这是特别要强调的。

    “第三极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首先要在中国文化自身系统内部进一步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其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这个“极”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

    “第三极文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观照。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亦可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极文化”借用地理学上“极”的概念,仅仅是为了形象描述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影响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三极”与地理学的“三极”关系完全等同。地理学的“三极”各有特色、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而文化的“三极”却非相互隔绝、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

    2

    为什么要提“第三极文化”

    “第三极文化”是通过对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文化形态的反思,和对工业化以前古老文明的反思,实现文化超越。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其一,这是对东西文化两极论的反思和修正。在文化学研究中,近代以来的一些学者通常将世界文化版图划分为二元格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今看来,这一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基于殖民主义的文化偏见:西方是现代和进步的象征,东方则意味着传统和落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东方”向“西方”社会形态转型;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充满东方学偏见的想象性图景。此外,东西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划分,抹杀了一个事实——西方文化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就有很大不同。因此,提出“第三极文化”概念,就是尝试对东西、中西这一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和修正。

    其二,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提出“第三极”概念,正是这一时代的需求与使命。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提出“第三极文化”并自觉加快其发展步伐,是强化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安定繁荣、提升综合国力、应对全球化挑战与机遇的策略;另一方面,中国崛起更多体现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地位的攀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当今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不对称,中国文化的输出相对落后,中外文化传播很不对等,中国文化要成为被广泛接纳的世界主流文化,还需要经过漫长的努力过程。提出“第三极文化”就是要重视中国文化传播,重视中国价值、伦理、思维方式和文化产品的输出,让中国不仅为世界物质文明、同时也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其三,这是寻求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努力。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同地域或不同类型的文化面对全球化都会存在一种选择境遇:如何融入世界潮流?如何保持和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经历了全球化热潮后,今天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趋势,对人类文化和自身文化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并进行合理定位。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适应新环境。”费老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3

    “第三极文化”的内涵

    古今中外学者曾经对文化下过几百个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化本是在人类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的内涵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比较而言,我们更认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释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基于此,我们认为,“第三极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复合体。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派别(道家、墨家、法家等)、少数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之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就已经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如《孝经》中,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天地宇宙中的“最贵者”,《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无不高扬着人的尊严高于生命的价值取向。

    2.标举“君子为上”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首先强调个人的品格、气节。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格言,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另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也包括按照伦理准则为人处世。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以上这些,在当今纷乱的世界中具有人生准则的现实意义。

    3.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人不能只考虑一己私利,要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如《礼记》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要志存高远,以生民安康、社稷太平、家国昌盛为己任。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如此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亦可作为每个社会人理应葆有的文化精神。

    4.崇尚“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所谓“和”,包含和谐、和顺、和气、和平等意。“和”有利于人伦关系、道德弘扬以及社会发展。正如古训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合”,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观照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们都在强调人与自然、与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另外,“天人合一”也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概言之,“和”是“合”的前提和基础,“合”是“和”的目的和旨归。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人人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合”世界观,正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涵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即包容天下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同时,已有专家针对“第三极文化”指出,其哲学思维,在于“一分为三”、主张“中和”的哲学理念;其价值观念,在于责任与担当的价值判断;其气质品格,在于独有的情感记忆与民族记忆。这或许能够把我们提倡的“第三极文化”进一步加以明确与深入。“第三极文化”的宗旨,是把民族文化中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进一步继承、发扬,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三极文化”的内涵,使“第三极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一道,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4

    “第三极文化”的特征

    具体说来,“第三极文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与阐释:

    第一,“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 “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价值观构建了中国文化之魂,以强烈的文化色彩、底板、主调,展现出民族的心理、个性、品格特色,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它们依然闪烁着灿烂的智慧之光。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将为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很多有价值的资源。我们需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本性,寻找源头,不断创造自己的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第二,“第三极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它不主张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主张对传统也要扬弃,主张不断吐故纳新,既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又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创新的传统,汤一介先生称之为“返本开新”。建设第三极文化,需要沉下心来,探究中国文化的源与流及其深厚底蕴与内涵;需要深入中国丰富的现实生活,重新阐释文化,造就历史,以中国人的智慧眼光,看中国,看欧美,看世界,深刻揭示现代人的思想和灵魂,追求艺术的极致。这是我们的一份使命与担当。中国文化正在“登上第三极顶峰”的攀援过程中。

    第三,“第三极文化”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第三极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它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同时也承认文化有主流和支流之分,它不主张搞文化中心主义,它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而主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推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呈现。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同”之辨:“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的事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不断发展变化,进而产生新的事物。相反,盲目排斥不同事物,则将导致无变化、无发展,“尽乃弃矣”。此外,“和”一方面与“同”相对,一方面与“争”相对。与“同”相对的“和”,指向多样性的统一,亦即内容丰富而协调一致。这是发展的规律、是创新的原则。与“争”相对的“和”,则指向不同事物的相容相济、相辅相成。“第三极文化”要攀登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绝不为独占,而为了拥抱全世界。

    试以此观照“第三极电影文化”。世界电影诞生于欧洲,并在欧美形成主流发展模式,二者在电影形态和影响力方面各有特色,也互有交织,在电影文化格局中形成了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的“极”。欧洲电影在艺术理念与文化表现方面居于一极,美国电影则在电影产业与文化影响力层面居于一极。在欧美为代表的主流电影文化之外,尽管有印度、日本、韩国、伊朗,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电影发展,但从文化和艺术影响力层面还很难构成独立的一极。

    “第三极电影”,正是针对世界电影发展格局提出的带有一定战略性思考的学术构想,是中国文化在新世纪全面复兴发展的态势对中国电影提出的必然要求,也应该是中国电影谋求发展的理想。中国电影本是舶来品,来自西方,但一经接受,就开始了吸收消化的过程。百年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上海时期,主要学习美国电影、学习好莱坞;二是新中国建立时期,主要学习苏联电影;三是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学习欧美电影。纵观以上各时期,中国在学习之中发展自己的电影,出了不少佳作,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总结以往经验与教训,举凡被认可的、成功的、或者可列为经典的作品,其共同特点是:在中国的文化、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模仿、崇拜,有自卑、迟疑,但成功者无不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展现中华的文化神韵。发展到今天,应当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奋力攀登,不断嬗变,自信地创造,使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第三极电影”之标志。

    总之,“第三极文化”有坚实的生成基础和现实条件,有可期待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并非空中楼阁的臆想,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想象,它是为顺应当前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一种具有独立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理论构想,它是一种文化立场和理论姿态。它珍视自身文化传统,返本寻根,但是并不排斥外来文化,并对一味固守民族文化传统、对其他文化置若罔闻的“部落主义”保持警惕。“第三极文化”主张多元文化的互动与对话,也不认为中国文化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努力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期待多种文化和平共处,各取所长,联手发展,和谐共生,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

    5

    发展“第三极文化”的策略

    研究并推动“第三极文化”的发展,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政府、业界和学界肩负的共同使命。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策略:

    第一,学术研究。既包括基础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第三极文化”的研究命题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研究者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直面社会现实,带着问题意识去研究,关注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存在什么问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必须解决哪些问题,这是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例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定位?文化与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三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何在?如何甄别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怎样同其他文化和谐共生?学校教育、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中如何体现“第三极文化”?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艺术创作。“第三极文化”既是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也应当反过来指导和影响创作实践。如果说旨在进一步明确和丰富“第三极文化”内涵的学术研究,为发展“第三极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下大力气创作大量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则是推动“第三极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实践手段。这种创作要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表现创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重原创,不媚俗、不模仿。

    第三,文化传播。我们不能止于书斋,要有行动。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文化再好,也需要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我们更应注意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同样在支配着世界文化格局。我们需要设计打造一些易于识别、易于传播、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文化符号,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尤其要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传播中国文化。新技术的出现有时让人望而却步,甚至产生恐慌和焦虑,但是我们发现,其实科技不是障碍,而是为我们服务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借助新的科技手段,绽放新的花朵,散发新的芳香。

    第四,资源整合。研究、创作和传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诸多资源,而且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发展“第三极文化”需要吸收和团结社会多方面力量,需要资源整合,需要学界、业界、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完成。例如募集发展基金、沿用新机制创立文化发展机构,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的未来密切相关,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

    “第三极文化”是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目标。它以“和谐”为理念,践行创造,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