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文本进行删节,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的报道一经出现,便在坊间掀起一股争议热潮。反对者认为,《三字经》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不应禁亦不能删;支持者则表示,《三字经》中很多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有必要对其进行禁、删。而在笔者看来,对《三字经》给予重新认识,并能有甄别地接受实属必要,但删书却属不该。
任何文化遗产都有重新认识和甄别的需要,对待《三字经》亦是如此。该著形成于700年前的南宋,这700年间社会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哪有700年前的儿童启蒙读物至今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习古典文化,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有甄别地接受无疑是正确的。
《三字经》中是否真的存在许多糟粕?笔者重新阅读了一遍,结果发现精华远多于糟粕。其中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至今仍有教育意义,一些讲述天文地理、人类文明、历史变迁的内容则至今仍然适用。即使其中被视为糟粕的一些内容仍有可商榷之处,如被人反对、建议删除的“昔孟母,择邻处”,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以厦门鼓浪屿为例,这是被誉为“钢琴之岛”的音乐沃土,居住此岛的人定然闻琴声而知乐,温文尔雅有绅士之风,这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孟母要择书香之地为居,让孟子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这并无不妥之处。
删节向来是经典传承之大忌,古人著书当还其原貌,再说浩如烟海的古籍、古文,以现时观点来看,哪本书没有问题?所以删书大可不必。《红楼梦》或许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著作,刚面世之时,世人视其为淫书,并打入禁书之列。新中国成立后,舆论界对此书也颇有异议,但毛泽东就不反对青年人看《红楼梦》。他曾经说过,《红楼梦》不仅要当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如今人们热捧《三字经》,那是因其有教育作用,而这种教育作用或是目前我们的教科书所不具备的,或是所难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古为今用,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与其删除某些字句,莫不如在讲解中予以分析,指出其中的某些观点与说法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理由,让学生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或许这才是正确审视经典的要领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