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近日在京成功举行。在艺术节举办期间,本报记者就举办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意义、艺术节组织情况、当前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等话题对中国视协农村电视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傅玉祥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次新农村艺术节取得了很大成功,很多参加艺术节的专家都表示,本届艺术节成就了农村电视人和农民艺术家们的光荣与梦想,开启了对农电视的新纪元。这次农影中心花那么大的力气来举办这样一个新农村艺术节的初衷是什么?
傅玉祥:现在围绕电视行业的活动很多,但针对农村方面的电视活动并不是很多。这次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举办,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电视的高度重视。
2010年8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农村电视委员会成立,农村电视委员会是专门针对农村电视来进行业务推动、活动开展、典型推荐等活动的组织,委员会成员包括很多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我有幸当选农村电视委员会主任,因此,我们中央电视台七套也成为中国视协农视委的会展台。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也要作为中国视协一个重大的品牌性活动进行推广。
通过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我们想展示农村电视界近年走过的艰辛历程、取得的辉煌成绩。也想通过这个活动提振农村电视行业工作者的信心,鼓舞他们的士气,鼓励他们创作更多农村电视方面的精品力作,去奉献给广大的农民。
记者: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这次无论是领导、学者还是艺术家们,对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参与兴趣都特别高。在您看来,举办新农村艺术节的意义在哪里?
傅玉祥:我们想通过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给出一个很好的典型和样板,鼓励农民去开展更丰富的文艺文化活动,从而推动整个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在本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像学术交流、高层论坛这些方面的活动做得很好。今后,我们应该举办更多类似于农民的艺术风采、新农村的典型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农村电视委员会的工作的启动,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推动。
记者:本届艺术节由多项活动构成,丰富多彩。有好几项活动也都是第一次推出,比如农村节目优秀主持人评奖活动。能不能介绍一下本届艺术节的具体构想和特色?
傅玉祥:以前我们也进行过一些对农电视的文艺节目的奖项推选,但是针对主持人、农民的艺术风采和新农村典型展示的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空白。所以,在整个第二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策划过程中,考虑到既然想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打造成品牌活动,甚至在电视行业,在三农领域要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关注农村电视剧,不关注农村的文化艺术,不关注新农村的典型,不关注对农电视的主持人是不行的。
今年评选的几部涉农电视剧,主题和艺术水平都很好,而且很多电视剧已经在广大的农民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些电视剧的推荐,能够鼓励电视从业者创作更多的涉农电视剧、农村题材电视剧。
农村电视主持人的评选也是首次推出的。对农电视频道节目的打造与对农电视主持人关系很大。甚至在一些时段,在一定的时期来讲,没有优秀的对农电视主持人,就很难产生优秀的农村节目和栏目。这一届我们推荐的10位对农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在对农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对他们成绩认可的同时,能够带动更多的对农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主持人参与对农电视的主持。
另外,我们这次农民风采的推荐和展示效果也非常好。农民展示的文化艺术是原生态的,是有文化底蕴的,也是更能打动人的。这个方面我们还挖掘得不够,有很多优秀的很有价值的东西,还没被人们所认识,所发现。我们愿意在下一届或者说今后若干届能把它做得更好。
记者:请您谈一下,农影中心在这几年在农村电视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绩,有哪些举措?做了哪些工作?
傅玉祥:我们央视七套是目前全国唯一 一家国家级的对农电视频道。我们现在有11个分门别类的栏目,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也有一大批忠实的城市观众。
农影中心的宣传理念就是服务“三农”,沟通城乡。一方面,服务“三农”是我们的本质和社会职责所在。另一方面,这些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农村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文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沟通城乡非常重要,需要社会更多地了解“三农”情况,更了解农民所需所求所爱,这样的话才能动员社会上更多的力量去解决整个“三农”存在的问题。
从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看,收视率在全国同类同行的电视节目中遥遥领先,比如我们的节目《乡村大世界》和《法制编辑部》的收视率往往都能达到1%,这个数字往往是文化艺术节目或者电视剧才能够达到的,同类节目能够达到0.3%、0.4%已经算是高收视了。另外,央视七套的覆盖率,在全国70多个上星频道排在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
我们的电视节目和大型活动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获奖率都很高。我们2010年的农民春节晚会《亿万农民的笑声》获得中国金鹰奖的电视文艺节目类优秀文艺节目奖。我们的主持人毕铭鑫获得金鹰奖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奖。我们的《致富经》栏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推介的全国12个创新创优栏目奖。我们做过一个盘点中国60年农业发展的系列节目报道,这个报道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还有若干个博物馆作为永久性的历史资料收藏。
记者:这些年对农电视节目的数量一直在增加。除了央视,还有些地方台的节目也办得越来越好,比如说湖北的《垄上行》。您怎么看待对农电视的发展现状?
傅玉祥:从整体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对农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取得的业绩和成果,已经相当了不起,但是跟整个电视行业相比,从亿万农民的需求去看差距巨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全国一年的电视节目播出量是1500多万个小时,其中对农电视的播出量不到1%。不管是从在节目中的比重还是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看,是极其不对称的。电视是农民获得信息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现在电视上直接涉及到农业方面的节目太少,娱乐化的东西太多。电视剧、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对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固然重要,但农民想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也需要大量的政策、市场的信息。央视七套农业节目为什么那么深受农民喜爱?就因为这是农民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实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
现在对农电视自身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农电视的受众并没有被大量的特别是大型的广告客户所看重,广告投放少,电视台完不成指标,就面临着频道下线、栏目下线的问题。比如湖南台的《乡村发现》和广东台的《致富》就是因为这种压力纷纷下线。这也迫使很多对农的栏目和频道,已经不再坚持“农”的味道,而进行大量的电视剧和娱乐化节目的播放。关于对农电视,应该有公益性的待遇,要有政策倾斜,否则前景堪忧。
记者:对下一届的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有怎样的展望和准备?
傅玉祥:下一届会把整个活动的准备时间拉长,范围扩大。时间上,一方面要前置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的举办时间,安排在6到8月份。另一方面准备时间要拉长,如果是在7月份左右举办,4月份左右就要投入紧张的筹备中。范围上,明年我们准备搞分片区,搞赛制,让更多地方农民的艺术风采或者乡村的艺术形态都能展示出来,把更多的优秀节目、优秀的文艺活动挖掘出来,再把优秀节目带到下一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举办地去充分展示。
记者:金鹰节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您有信心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办成和金鹰节一样吗?
傅玉祥:那我可不敢说,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打造成一个品牌活动。让它的影响力、满意度、美誉度都能达到相当水平。从我在中国视协从事这方面的几年工作中,我也看到,目前的势头很好,预示着前景会不错。对农电视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对农电视需要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