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沧桑,梨园弦歌千年唱
60年流金岁月,春风桃李满庭芳
——中国戏曲学院庆祝建院60年综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回首过往,这所历经风雨的学校传承了千年戏曲文化荟萃而成的艺术精神,见证了新中国从最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繁荣昌盛,记录了戏曲教育从科班师徒传授到正规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戏曲学院已经成为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体系最健全、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高等艺术学府。她是中国戏曲教育体系的见证者、建立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
金秋丹桂香飘梨园
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学校,成立于1950年,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先生,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长。现任党委书记张凡、院长杜长胜。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部、体育部、附中等10个教学单位,有戏剧戏曲学、音乐学和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10个本科专业和25个专业方向。京剧表演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国家和北京市两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60年来,中国戏曲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和各类精英人才,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刘秀荣、谢锐青、杨秋玲、钱浩梁、张春孝、侯正仁、李光、孙岳、朱秉谦、刘长瑜、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王梦云、李朝贵、李维康、耿其昌、刘琪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如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院团中的主演和骨干演职人员,很大一部分也是学院历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在戏曲表演领域展示出非凡的艺术造诣外,在戏曲教育、导演、作曲、伴奏等相关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6年起,中国戏曲学院先后承办了5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青研班”是戏曲教育人才培养的尖端创新模式,学院选拔重在“优秀”二字,学生经过名家名师的指导,实施提层教育。2009年5月,第五届“青研班”成功开班,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戏曲院团的40名优秀演员。2010年,继“青研班”之后,以专门培养京剧流派传承人才的“流派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流派班”自今年5月开班以来,涵盖16个流派,66名学员,他们来自全国的15个院团。与第五届“青研班”的学生一样,“流派班”的学生大都是年龄在20至30岁的“80后”,两班学生共计108人,这些优秀的青年演员凭借自身扎实的功底和在院所得的宝贵知识,已经成为支撑当今京剧舞台的重要力量。
学院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是刚刚参加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的在校大学生们。此次比赛学院共有36名学生通过初赛,24名学生进入复赛,进入复赛的人数居全国戏曲院校首位。在复赛中,学院的24名选手中有18人进入半决赛。半决赛中有13人进入决赛。在决赛中,全国共评出10名金奖、10名银奖,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获得6金7银的佳绩,占获奖总数的65%。可以预见,这批学生是一批蓄势待发的戏曲人才,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教育人才的新锐学子,更是新中国艺术事业的人才储备。
通过上述老中青和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成果可以看出,在中国戏曲学院60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国戏人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院不仅积淀了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坚持因材施教、出人出戏的教学方针,实现了戏曲教育从坐科学戏到学校全面培养、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全面转变。
甲子华诞好戏连台
2010年,是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0周年,在今年下半年,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推出18台大型社会演出并参与一系列重大赛事,以充分展示学院60年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
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简称“学京赛”)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下,经中宣部、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赛事。其主旨为:弘扬民族文化、弘扬京剧艺术,检验戏曲在校生的学习情况,落实“戏曲人才培养要抓早”和“形成梯次化系统工程”的精神,保证京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大赛的举办,首次为在校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既为各戏曲院校提供了一次全面展现教学成果的机会,更是对各戏曲院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检验。“学京赛”作为首次以全国戏曲院校为载体的一场赛事,分为中专组和大学组进行初赛、复赛和决赛,历时近8个月,全国10个省市16所戏曲院校291位选手报名参赛,102人进入复赛,64人进入决赛,并最终评出金、银、铜奖等奖项。“学京赛”完全契合了“京剧从娃娃抓起”的主题,将京剧艺术教育由幕后推向了前台,促进了全国戏曲院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于发现新苗、推出新人、推广教学经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届“学京赛”是第一次全面展示学生风采、展示戏曲院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机会与契机,而优异的成绩也向全国戏曲艺术教育界证明了中国戏曲学院在京剧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中国戏曲学院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为了能让参赛学生对剧目更加熟悉,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加自如,先后为参赛学生安排了百余次统排、响排和彩排,保证每个选手都能将自己的剧目在舞台上完整地彩排2至3遍,确保他们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做到临阵不慌。同时,在整个大赛的过程当中,为了能选拔出高水平的人才,保证学生参赛剧目的高质量,除大量在职教师全力以赴指导学生外,学院还返聘、外聘了19名校外名家、名师来校指导学生排练,保证演出的高质量水平。
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学院各职能部门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表演、音乐、美术、灯光、音响、化妆、录像、宣传及装卸台、运输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共同保证了参赛活动的顺利进行。虽然参加比赛的只有36名学生选手,但参与到“学京赛”过程中的院师生却高达200多人。不管是主演、配演,还是乐队、舞美队,大家都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都保持着国戏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自觉性,充分体现出了学院“一棵菜”的优秀传统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积极备战和参赛期间,适逢60周年校庆,师生们在承担着大量校庆排练、演出等工作的前提下,不仅保证了大赛的各种排练,而且保证了参赛剧目的高标准、高水平,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这是全体参与这项工作的教职工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家为学院60周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厚礼。
在“学京赛”活动过程中,中国戏曲学院于10月28日至11月2日在长安大戏院举行“庆祝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0周年大型系列演出”。首场演出的剧目是学院首任校长、首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编剧的京剧《白蛇传》。此次复排,在保留原有风格和主题不变的基础上,应和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力争实现教学价值与演出价值的有机结合。第二场演出的剧目是京剧《杨门女将》,京剧系多名优秀学生分场次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这些学生嗓音甜美、宽亮,高低收放运用自如,唱做念打功底扎实,尽显学院派踏实、柔美、刚健、清新的教学风格。第三场演出的“戏曲多剧种折子戏专场”,北京曲剧《茶馆》、豫剧《抬花轿》、昆曲《牡丹亭》、晋剧《打金枝》、豫剧《穆桂英挂帅》的经典片段同台呈现,观众们同时领略各剧种顶尖艺术家携在校大学生联袂演出的舞台风采,老中青三代同台表演也焕发出星光熠熠的艺术光彩。第四场演出的剧目是《龙凤呈祥》,该剧以其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艺术特点以及喜庆、祥和、大团圆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爱,作为庆祝学院建校60周年的庆典大戏,本场演出由15位学院老教授和外请老专家共同组成“豪华版”,老先生们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1岁,平均年龄近70岁,可谓群英荟萃,众星云集。第五场演出剧目是由第五届“青研班”和首届“流派班”的15位学生联袂演出的京剧《四郎探母》,这些青年才俊们共同为学院60华诞献上精彩的演出与祝福。第六场演出的剧目是汇集京剧名家、梨园新秀,以恭贺学院建校60周年为主题的“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诸多京剧名家分别演唱学院建校以来师生共同创作、耳熟能详的经典京剧唱段。《蝶恋花》《满江红》《咏梅》《我是中国人》等经典唱段,时而清新隽永、韵味十足,时而悲戚婉转、亲切自然,每一段都映刻出一幕精彩的历史画卷。在建校60周年之际的喜庆夜晚,每一位艺术家都用自己饱含热情的演唱,为母校带来了深情无限的真诚祝福,在这些名家名角的真情演绎之下,伴随着优雅、深沉、激情的表演,使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曾经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岁月。
今年10月底,第三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隆重开幕。作为受邀艺术院校之一,中国戏曲学院于10月25日、26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实验戏曲《还魂三叠》,这是一部既运用传统戏曲元素又极具现代感的实验性小剧场戏剧。该剧取材于传统戏曲,把《牡丹亭·幽媾》《红梅阁·放裴》和《乌龙院·活捉》三出经典折子戏重新打碎糅合。古典的题材,现代的演绎,高度抽象,高度简约的舞台表现,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在此次展演周上,学院复排的“校戏”《白蛇传》再次亮相,并于11月13日、1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接踵而至的第五届“青研班”汇报演出于11月25日至11月28日、12月2日至12月5日在长安大戏院隆重登场。此次演出,以中国戏曲学院、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天津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山西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河北省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贵州京剧院、湖南省京剧院等单位为依托,以第五届“青研班”研究生为主体连续进行8场演出,经典大戏《野猪林》《杨门女将》《汉宫惊魂》《红鬃烈马》,以及传统经典折子戏《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断密涧》《白蛇传·断桥》《闹天宫》《通天犀》《锁麟囊·春秋亭·朱楼·三让椅·团圆》《天霸拜山》《杜十娘》《碰碑》《泗洲城》《赤桑镇》《搜孤救孤·白虎大堂·法场》《百花赠剑》《挑滑车》等剧目先后登场。演出满堂华彩、青春飞扬,优秀青年演员的整齐阵容、崭新风貌,让人眼前一亮,推陈出新的剧目和研究生们扎实的技艺功底充分展示了京剧新生代的不凡实力,昭示了中国京剧薪火相传、生机勃勃的璀璨前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18台大型社会演出和一系列重大赛事,现场观众超过15000人(次),经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播出后,至少有5000万以上的电视观众观看(仅首播),并有200余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6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面对当今文化选择日益多样、传统艺术急需保护、民族艺术亟待振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戏曲教育的领军者,经过几代国戏人的共同努力,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科研创作硕果累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日趋显著,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万多名各类戏曲艺术人才,为弘扬民族艺术提供了强大后备动力。中国戏曲学院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将一如既往地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优秀戏曲艺术人才为己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为把中国戏曲学院建设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