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遭遇“考据迷”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21     作者:阎 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年末贺岁大片之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题材背景的《赵氏孤儿》一经上映便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包括一些“考据迷”对片中诸多历史细节进行的质疑。有文章指出,电影中出现的一碗面条,比史实提早了500年出现。而饭桌上一盆提早2000年出现的青椒,更是“足以改变中国的农业史”。作为全片主线的那只“箭蠓”,真正上镜的却是其“替身”姬蜂。

    事实上,面对“考据迷”质疑的影视剧并非只有《赵氏孤儿》一部。曾在地方卫视热播的历史剧《大秦帝国》中,路边堆放的玉米秆被观众指出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玉米17世纪才传入中国,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纵观历史题材电视剧,此类“破绽”不胜枚举,如南北朝时期出现马镫,西方传入的各种植物瓜果,佩剑方式,衣着发式等等。

    观众的挑剔让一些影视剧创作者如坐针毡,如此纷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民间习俗的细节问题,别说是影视剧创作者了,就连一些专业人员怕也是难以觉察。对于影视剧中历史细节的考究,到底是对于严谨性的执着追求,还是过分挑剔了呢?隋唐史专家刘后滨教授认为,不该对影视剧有过高的要求,“毕竟拍电视剧不是搞学术研究。”也有一些观众称,“总不能要求编剧和制片人都先翻了《诗经品物图鉴》,再去拍片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资源的开放,许多观众的文化素养、历史知识、鉴赏能力也都相应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了搞清楚片中的细节问题,众多观众不惜搬出《新五代史·四夷附录》《本草纲目》《梁书》《北齐书》《南史》《汉书》等古代典籍。从大多数的受众角度来讲,影视剧的艺术审美价值或许胜过它的教育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影视剧中的历史框架,在观众的头脑中会留下比教科书更为深刻的印象。如此看来,“考据迷”对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吹毛求疵”,不仅无伤大雅,而且有助于督促创作人员在对相关题材作品的改编与创作中进一步观照史实和关注民俗文化细节。如果在创作时,多参考一些历史经典原著而不是只着眼于历史小说或者改编后的作品,让作品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具备严谨的细节纪实,让观众在审美娱乐的同时,获得正确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引导与教育,岂不是锦上添花?而由此产生的对影视剧的讨论,引发全民对于历史文化问题关注,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