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形象的深度描写——评《走出丰泽园》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21     作者:吴投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走出丰泽园》是赵志超先生继《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故园行》等作品后又一部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作为一位将写作聚焦点主要放在伟人毛泽东身上的作家,赵志超显然在毛泽东史料整理与文学表达之间力求走上一条富有特色的融合之路,一本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著作便是这种寻求途中最有说服力的成果。

    自五四时期胡适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传记文学以来,中国的传记文学便开始在文学与史学的边缘地带获得生存。在传记文学中,政治人物传记因为更倾向于人物的政治化色彩,从而成为传记文学中的一大难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物传记书写,则可以称之为难中之难。

    无需远看,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来看,便有萧三的《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传记文学作品面世。新时期以来,随着“文革”的结束,各类政治人物传记也开始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文革”中那种种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开始在传记文学中褪去,融入了真实的生活气息的政治人物传记,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权延赤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王朝柱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等。在作为伟人故里的湘潭文坛,赵志超以写毛泽东的相关传记文学作品而闻名,出版有一系列毛泽东传记作品。

    《走出丰泽园——毛泽东南巡纪实》一书共9个章节,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12次南巡的具体情境。从艺术层面上来看,《走出丰泽园》有着迥异于其他政治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政治领袖毛泽东,不只是写政治斗争,而是从人物心理活动、生活细节、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等角度来展开,从而极力避免了人物形象单调、平板、概念化的弊端,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第一章描写毛主席攀登岳麓、畅游长江、再度登临橘子洲头的情景,第二章写毛主席观看木偶戏《追鱼记》、火宫殿品尝臭豆腐,第三章写毛主席回韶山故里,低调宴请父老乡亲等,这就使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平民化、真实化、本色化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克服了政治人物传记中常有的拔高人物,乃至神化人物的弊端。

    作者具有传记文学写作的精品意识。从政治人物传记的写作实况来看,由于受限于传记这一体裁的纪实性要求,传记文学作品很容易陷入事实的罗列和叙事,往往疏于艺术表达和行文构思的个性化追求,而《走出丰泽园》却兼顾了这几个方面,在作品内容的挖掘和文字表达上同时下狠功夫,使得毛泽东本人所具有的史诗般的气魄和人生豪情,连同他的生命激情和思辨精神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该书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物个性的深度勘探和立体展示。该书不仅通过对毛主席的直接描述,而且还借助身边人的眼光,将毛主席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描绘。以毛主席在1959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回到家乡韶山巡访为例,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毛主席盛情邀请父老乡亲聚餐的情形,更是通过在这样的情境中毛泽东的言行举止,从深度和立体的维度展示了毛泽东丰富的形象特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