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漆艺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漆也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材料,在各国艺术家的手中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但同时,漆器的式微也是世界性的,这让各国漆艺家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在当下强调“日用即道”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坐在椅子上享用桌上碗筷、茶器、果盘、咖啡具带来的惬意,或在灯光下手握钢笔书写心中起伏的思绪——不论是家具、餐具还是饰品,一组组被厚厚的漆所包裹的别致器物,流露出一个“艺术之家”的温馨……12月8日至15日,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日用即道——2010年国际漆艺展”上,汇集了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缅甸、柬埔寨、越南、法国、西班牙的50多位漆艺家创作的120余件(套)漆艺作品。当这一以生活器物为主要展品的艺术展览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很多观众感到惊奇:“原来艺术可以离我们这样近!”
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力求展现漆艺创作的自然形态,走进展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手工与天然的味道。“日用漆艺不需要很多加工,朴素是最大的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的一番话道出了展品最重要的艺术特色。
但漆器的美,似乎已经渐渐从现代人的生活中隐退。随着工业化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现代人的家居中充斥的更多是从“复制”般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时尚家具和陶瓷、玻璃、塑料等制品,而仅存的漆艺,也从立体变成平面,被孤零零地挂在墙上,成为“距离产生美”的被欣赏对象。
本次展览开幕式会场后面是中国美术馆著名的圆厅,一个遵循“寻缘问道”精神的“回到写生——2010年中国油画家写生作品展”正在那里展出,引发很多人关于美术创作需要重拾传统、重回自然、观照生活的体悟与讨论。而此次漆器展意在让人们重新感受和欣赏漆艺美的主题“日用即道”,无疑与之彼此呼应:发现并且证实艺术创造与现实世界并没有脱开干系,进而鼓励并支持为现实世界创造的艺术。
“日用即道”,出自中国明代哲学家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展览中,‘日用即道’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漆艺这样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应该针对日常需要在实用器物方面作出当代贡献,另一是说漆艺创作的艺术价值取向应与今天的大众生活和审美理想诉求保持一致,而不是刻意地强调特立独行,与大众审美趣味保持绝然的距离。”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的解读意在指出,这样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必须“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之中。
让漆艺实现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好融合,不仅是古代能工巧匠们的工作,也是现代工艺美术创作必须面对的课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为美好生活而创造的漆器到底属于艺术还是手工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说,我们没有认识到使用的物品也可以称为艺术品,现在改变了这个观念,并且改变的决心非常强烈,这可能就是对“日用即道”理念的最好诠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雄认为,我们所要做的是恢复传统创造与当代生活的活泼关系——为提升生活品质而创造,创造有生活品质的艺术,这既是工艺美术创作的本质,也应该是所有艺术形式所追求的目标。
世界性艺术语言带来的启示
用漆树分泌出来的液体涂在器物表面制成日常器具或工艺品、美术品——漆器,成为中国古代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中国是漆艺之国,漆艺的美好,曾经是中国人的美好。那洋溢热烈的朱红,那深沉内敛的漆黑,那璀璨晶莹的螺钿,那瑰丽神秘的变涂,人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看,到用,到听,到触摸,都与漆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首次举办的这个大型国际漆艺展上,我们除了看到原来比较熟悉的日本和韩国漆艺家的创作,缅甸、柬埔寨、越南等拥有漆艺传统的国家也有作品呈现,甚至还有法国和西班牙同行的热情参与,让观众感觉既新颖又亲切。诚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所言:“他们的作品同样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理解。”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漆艺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漆也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材料,在各国艺术家的手中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但同时,漆器的式微也是世界性的,这让各国漆艺家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在当下强调“日用即道”精神的意义之所在。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传承人北村昭斋带来了他制作的葡萄唐草文重箱,“一些日本家庭现在仍然很喜欢使用这种描绘了经典纹样的漆器”。厚重的书架、华丽的镜子、时尚的洗手台、可爱的冰箱贴等等,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长金雪则向人们介绍了很多利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契合当代生活需要和审美趣味的创意漆器。两个对比鲜明的事例却都为我们在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的关系把握上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传统技艺的恭敬、继承和尊重并不影响当代应用,利用传统技艺进行富有当代气息的审美创作,正是漆艺之道的一个重要过程。由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不禁联想:在传统文化受到工业时代冲击时,日本对于工艺美学的强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寻找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坐标和自信,韩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说:“日本和韩国对待传统工艺的态度,提示有相似文化经验和技艺传承的漆艺家们,携起手来思考当代的一些文化问题和生活问题。”
21世纪,既是科技发展、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的时代,同时也是人们认识自我、回归自然的时代。在这样的舞台上,漆艺创作自有其重要位置。“西方的油画可以传到东方来、传到中国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期望漆艺产生同样的影响力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的上述提问启发我们:有艺术的意识、以“日用”的眼光,通过各国优秀漆艺家之间的经验交流,为重建完整、健康的漆艺生态链而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