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判断古玉,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用肉眼,顶多靠一只20倍的放大镜,观察其是否为真品;第二,确认是真品之后,再进一步断代。简言之,一看二断。
看一件玉品是不是真古玉品,主要看沁,玉品上如果有真沁或天然沁,并且在玉品至关重要的部位有沁,那么便是真古玉;如果没有真沁,便不能断定真伪。汉代以前的古玉,入土两千年以上,绝大多数的玉沁相当深重,几乎可以达到一目了然的程度。
古玉受沁所产生的变化是形形色色的。
一、沁色
玉由于有细腻、温润、纯洁的品质,入棺入土接触生物体或矿物质之后,经过氧化后极易着色。制造仿古玉,就是利用玉的这一特性。古玉入土,因其玉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受沁面大小、受沁程度(包括深度)、状态、色泽,均有所不同。
1.沁点
在大部分保持本色的玉表上,花花点点沁上小小的斑点,斑点的颜色与玉质原色有所不同。或白或黄,俗称鱼籽斑,或满天星。沁点,与玉表在同一平面上,只是斑痕的沁色已入玉表。沁点因其微小(在20倍放大镜下最小的不足小米粒大),且沁色渗入玉表内,众多沁点彼此还有程度不同的深浅层次,这就使伪造沁点感到困难,大沁点易仿,微小的沁点则难为。
2.沁纹
玉表受沁,呈现的粗细不一、疏密不一、深浅不一、走向不一、颜色不一的纹理,为沁纹。色深而密集的部分,往往纹粗;疏散而末端的纹,往往渐细渐淡。细密的纹多称为牛毛纹,亦有把红色的细纹称作牛毛纹者,较粗疏的黑色纹则称作蚂蚁脚。
3.沁脉
玉表中的沁纹像条条小溪汇入江河,又像叶片上的纹网汇集在叶子的主脉上一样,形成主渠状、主枝状的脉状沁,这种沁可以称为沁脉。沁脉是沁纹密集汇合的狭长地带,这个地带受沁较重,可以看出古玉受沁的真实性。还有近似沁纹的一种沁脉,用放大镜与玉面成钝角观察,可以发现较为细腻的玉表上,有纵横交错的纹脉,纹较宽,略高于玉表,亮而腻。这种似有似无的网络状沁痕亦应称为沁脉,因为它有沁纹汇集的走向。沁脉其实是由脉状的玉浆沿古玉脉状的纹理形成的。
4.沁片
在玉表上的沁色已连成片状,沁色集中、凝聚、深重,其状如叶如朵、如滩如渚、如云如雾。人们根据不同的沁色命名为:黑漆古、鸡血红、葵花黄、鹦鹉绿、蟹子青、茄皮紫、鱼肚白等等。这都是根据玉表上沁片的颜色美其名的俗称。还有另一种沁片,尚未被注意。从玉的纵深度上看,由表及里,沿着玉表的纹理纵深沁入,越深入颜色越浅淡。或呈雪花状,或呈云朵状,或呈羽毛状,或呈鳞片状,或呈冰裂状,或呈脑冻状。在半透明的玉体中,这种沁清晰可见。所谓鱼脑冻,就是青白玉中的这种沁。似古瓶开片一样,也是一种“开沁”(开片)的状态。不过除了在玉表上横向展开的同时,还向纵深扩展而已(因为古瓷的釉胎太薄,开片只能停留在瓷表上)。
5.钙化层
钙化,是古玉受沁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入土受沁时间悠久,玉表钙化为灰质白色,由于时间不同,钙化层薄厚亦不尽相同。商周玉器钙化层较厚的片状玉器受沁的两个侧面上的钙化层,能融为一体,即全部钙化,色为白中呈黄。春秋战国玉器的钙化层要薄些,色为微黄的鸡骨白色,片状玉器两侧的钙化层内是夹“馅儿”的玉质本色。汉代玉器钙化层更薄些,白色新鲜、纯净。钙化之前的沁,为白色膜层,钙化的玉器多是半透明的青白玉。
二、沁凹
沁坑、沁沟或为沁槽、沁孔,都是深入玉表的沁蚀现象,所以应称之为沁凹。这样称之较概括,也不失贴切。沁凹需具备几个条件:接触或酸或碱或盐性土质;土质潮湿,有酸碱反应的可能;历史悠久,有因环境变化而出现酸碱反应的条件;玉质较软,易于沁蚀;硬度高的玉表凹沁较轻,也许有难于受沁者。
1.沁坑
一般沁坑为麻点状、锅底状、凹形卵壳状,沁坑密集成片的部分呈疤痕状。玉的结构纤维与玉表垂直的截面上,容易出现麻点,即沁坑。沁坑的边缘与坑底一般有沁色、沁纹,亦有无沁色者。天然的玉性石子往往周身布满大小不一的沁坑,可以用以比较与参照古玉表沁坑的状态与特征。流水中玉性石子上沁坑的边缘,呈漫圆状(由于流水中细沙冲磨),古玉沁坑的边缘一般亦呈漫圆状;但稍别于石子上的沁坑,古玉的沁坑细小、浅淡,有的很似肌肤上的汗毛孔。
2.沁沟
沿玉表的纹理沁蚀为凹入的沟槽,即为沁沟。与玉表垂直的沁片,往往沿沁沟沁入玉内,在玉内向纵深沁入,扩散。沟槽两侧往往与沁坑、沁纹相连相汇。古玉的沁沟无论深浅、宽窄,都没有裂纹,即或入土之前也可能有过裂隙,但经悠久岁月沁蚀之后,都会被自身的宝(包)浆覆盖、弥合。古玉入土时如若自带裂隙,沿裂隙入沁之色,会比完整玉器的沁色更凝重、浓艳、宽厚,其色彩更富于观赏价值,而裂隙又被宝浆弥合,当然更能显其完美可爱。沁脉,是沿着与玉表平行的纤维结构沁成的色纹状态;沁沟,则是裂隙经严重沁蚀而形成的凹形沟状沁。
3.沁孔
沁孔,或曰沁洞、沁眼。沁孔,是沁坑继续受沁而垂直洞穿蚀入玉内的,成为眼状;沁孔集中成簇,成蜂窝状,也称蜂窝孔。沁洞过大过于集中,就成为大“窟窿”,这窟窿出现在薄片部分,就可能烂蚀剥落;“土咬”、“土吃”的沁孔周围及孔的内部,均有沁色、土沁斑。青白玉、岫岩玉出现沁孔者较多。准确辨识古玉品上的凹沁,对选择、把玩、收藏古玉十分重要。
三、沁质
文献中谈及古玉出土时是软的,因此出土的古玉是不能性急盘玩儿的。因其入土变为松软,才有可能使其它物质得以入沁。
1.土沁
玉表除了土沁变色而外,泥沙甚至能与沁坑、沁沟、沁眼融为一体,泥沙的微粒(在放大镜下)依稀可见。玉如果不变软,泥沙何以沁入或半含在玉表上?当然这也可能是玉浆将泥沙微粒覆盖在沁坑内,从而泥沙与玉融为一体,而永远不能再分离出来。
2.金属沁
玉石在地老天荒形成时期,就含某种金属元素,有的金属颗粒在玉体内部隐约可见。而古玉品的金属沁则是另一码事。古玉品入土,往往能与古铜器、铁器、铅锡器、金银器,乃至溶在水中的金属物质相接触。这样,氧化腐烂的金属便沁到了玉体之上,渐渐经过悠久时间的鬼斧神工,各种沁蚀现象便出现在玉表上或玉体内,玉表上就留下了极为微小的金属颗粒。
3.酸碱沁
酸碱,是致使古玉受沁、变化、蛀蚀、腐朽的主要物质。从红山文化玉品中发现,盐碱使玉表脱化沁蚀成为一层白色的盐碱“嘎巴”,嘎巴脱落,玉表就出现凹凸不平的沁凹沁疤。盘玩之前,这层碱嘎巴不应洗刷掉,应任其自身变化、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