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高科技重焕千古技艺——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巡礼
http://www.cflac.org.cn    2010-12-21    作者:阎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科学技术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泛应用到考古与文博领域,“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的巨大支持和投入,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2月14日至明年1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不仅仅是对于精美文物和先进修复保护技术的展示,也是对“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重要总结。

    笔者走进展览大厅,首先看到了如下场景:琳琅的金珠银珠,复杂的掐丝工艺,雪白的珍珠与碧蓝的绿松石镶嵌在错综复杂的金缕之中,艳丽的孔雀羽毛和金丝连结着双面翼状的金质饰件,细小的金色珠子如繁星般缀满黄金材质的表面……一群女孩子围着玻璃展柜里这件工艺精湛的奢华头冠赞叹不已,然而谁能想到,这看起来色彩绚烂的华冠曾深埋在泥土之中千余年之久。

    这是由西安考古研究院收藏的1200年前的唐代李倕公主冠饰,2001年出土于西安唐公主李倕墓。由于完整的唐代贵族女子头冠此前很少见,使得这顶宝贵的头冠极具研究价值。可是由于头冠部件过于精细,装饰物的连线都已朽烂,还连接着墓室主人的头骨,考古学家只得用石膏将头冠整体包回实验室。对头冠层层清理,并在每一步清理程序之后从不同角度拍照留存,遇到脆弱材质的文物还要及时进行保护处理……历时7年之久,这顶凤冠终于重现了昔日的样貌,也成为了世界上迄今第一个经修复复原了的唐代公主头冠,此次是其自修复之后第一次和广大观众“见面”。

    生化技术挽救文物“往日容颜”

    秦兵马俑二号陪葬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静静地跪立在无线联网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跪俑旁的电子显示器上跳动着展柜内实时温度与湿度的数字。不远的另一展柜中,浅红色的彩绘俑头睁着斑驳脱色却千年未合的双眼,注视着大厅里的人来人往。

    在展出实物中,组织者精心选择了一批经过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和维护过的文物。除了精美的李倕公主冠饰,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陪葬坑的彩绘跪射俑和彩绘俑头,以及湖北省荆州市谢家桥一号墓出土的西汉荒帷。

    秦俑彩绘的施色方法是先在陶俑、陶马身上平涂一层生漆作底,然后再绘彩。然而此类陶制文物上彩绘的保存却是一大难题。大多陶俑出土时表面的彩绘已损失殆尽,仅有少数残存彩绘。残存的彩绘保存状况通常也不好,由于彩绘层和外部土壤的黏附力大于它和陶俑的黏附力,稍不留意就会被土壤粘掉。出土后的温湿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因失水发生收缩引起的彩绘病变。

    针对现场彩绘陶俑的保护,考古学家们研制并采用了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的保护方法。首先,使用抗皱剂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并留在生漆层中,达到抗皱缩的目的;然后使用加固剂加固,从而防止起翘,卷曲和病变。

    “出土时用作覆盖木棺的棺罩,又称荒帷……”一个小朋友趴在展厅中的一座古棺边上读起了说明。这口古棺丝毫没有给人阴森恐怖之感,相反,罩在上面的深红色金丝棺罩低调而华丽,引起了不少观展者的兴趣。

    这个被称为荒帷的棺罩,其形状模拟住屋,顶部为荒,四垂称帷。荒帷是古时入葬的礼仪用品,先秦史籍《周礼》《礼记》等书上都有相关记载。这张湖北省荆州市谢家桥一号墓出土的西汉荒帷以深红色为主色,四周由对兽对鸟几何纹锦作缘,中间主要部分由绢地乘云绣制成,锦绣合一,奢华无比。局部图片即便放大几十倍,仍然精细缜密。如此高等级和保存完好的汉代荒帷还是第一次出土,其保护和修复工作难度很大,文物保护工作者先采用生物方法加固,再用针线法修复,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科技与传统修复工艺的完美结合。

    移动实验车 “救护”考古现场

    司马迁的《史记》最早记载了秦始皇陵地宫的盛状:“始皇……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未开发的秦始皇陵地宫扑朔迷离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而马王堆汉墓的女尸竟能千年不腐,这其中墓室的结构和环境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这些人类无法探测和完成的难题现在可以轻松地交给科学的仪器和装备来完成,展览中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正是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研发的。

    以往考古过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整理修复,但是当文物出土瞬间,如果没有获得及时保护处理,将对后续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墓室内信息的采集和提取仅凭人工也是难以实现的。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我国研制出目前国内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这个移动实验室的外观看起来像一个放大版的高科技救护车,其实,移动试验室正是这样一台抢救考古现场脆弱文物的“救护车”。该车具有现场信息采集、墓葬智能探测、现场快速分析和现场应急保护等综合功能,是考古发掘现场调查、探测、保护等系列技术和所需仪器装备的集成系统。一方面方便科技人员及时对出土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处理;另一方面对抢救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有专家评价称,移动实验室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文物出土探测技术缺乏、装备落后、应急保护基础薄弱的状况,提升了我国文物考古、保护的整体水平。

    除此之外,遥感技术、潜水技术等科学技术也是文物遗址保护领域的创新亮点。这些高科技运用到文物遗址保护后,极大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如对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脱盐技术、针对土遗址风化剥蚀现象的锚固灌浆加固技术、针对水下遗址的“无压容器”和实时摄像观察技术、计算机多媒体资料检索、无人机低空航遥感系统等等。

    “复原”传统艺术 传承古代文明

    展厅的一角摆放着一个类似望远镜的物件,有好奇的观众上前拿起观看,只见大屏幕上原本的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变成了立体的原建筑复原图像,清晰逼真,向左看看,向右转转,咦?原来面前的180度广角都变成了大水法遗址的复原像,中心喷泉喷出的串串水珠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禁不住伸手想去感受一番。

    这件大水法复原观景器是展览中运用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展示之一,除此之外,展会现场还摆放着多件古代的城市建筑与墓葬内部构造的复制模型。如此精确细致的复制模型如何描绘和制作出来?这还要仰赖于高科技的现代探测和扫描技术,如对于古建筑木结构的三维测绘和对云冈石窟的三维扫描模拟。三维测绘技术拥有海量数据存储和保真度高等优点,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和模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而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个巨大的泥窟,当观众探头进去,将会惊讶地发现泥窟内部绘满精细优美的敦煌人物壁画,仿佛进入了真正的莫高窟。

    这是模拟莫高窟第3窟中的壁画,洞窟的南、北壁各绘千手千眼观音一幅,以菩萨为中心,千手千眼多层组成一个大的同心圆,外层是大辩天、婆薮仙等。这个洞窟的最大特点是线描的运用,集铁线、兰叶、折芦、钉头鼠尾于一体,变化极为丰富。而画面人物肌肤丰满圆润,衣裙轻柔细润,似有风动之感,也充分发挥了线描的造型功能。该窟的壁画不像前代壁画的颜色艳丽,而以简淡的敷彩,润泽、透明,突出了画家以线见长的成就,体现了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其实,泥窟的内壁是由数字摄影采样精度为150DPI的200余张照片拼接合成的,采用宣纸原尺寸数字复制。在摄影、拼接处理、打印输出全程中使用专业软件设备进行色彩管理跟踪,实现了壁画数字化的色彩高度仿真。

    类似的数字传播技术不仅仅应用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更是应用于各项数字知识库和文物资源库的建设之中,成就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古代文明的传承。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