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工程将于年内启动,计划4年完成。届时,建成的系统将成为全国仅有、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全面的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图书馆。
为了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料不致得而复失,中国民协多年来一直在谋求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妥善保存。这一诉求现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部已拨专款,用于中国民协建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本数据库工程第一步是将中国民协现存的60年来的民间文学作品资料5000多册共计8亿多字做数字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计划于2014年7月前完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搜集整理、调查研究和编辑出版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珍贵的资料。1984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项目,分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统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收获成果最多、经历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学抢救项目,历时25载,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普查搜集和研究整理,共收集全国各地的县、市、乡、街道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约4000册,其中1000多册为手抄本、油印本,合计超过6亿字。这些县卷本作为国家卷的编选基础,仅有一小部分进入国家卷正式出版,多数为内部资料本。这部分未能公开出版的资料,因其是在科学规范的调查采录中获得,更集中、更真实、更全面地记录了各地各民族生活实态,因而更珍贵,更具有研究参考价值。因此,中国民协是目前保存我国民间文学集成基础资料最多、最全的单位。
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十分珍贵。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重视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在2004年文化部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出版成果表彰大会”上,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讲话中对集成的基础资料保存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加快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以免再度流失、损毁。”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永进也在讲话中强调:“要探索利用文艺集成志书资料的模式,改进管理手段,使文艺集成志书资料不是藏之深山,变成故纸,而是使其鲜活起来,切实地让文艺集成志书基础资料在艺术科研、文艺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在实施数据库工程的同时,中国民协将继续在全国征集目前尚留存在全国各地基层文化机构和个人手中的民间文学资料,以进一步丰富数据库。本数据库工程也为将来把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成果纳入其中预留了空间。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开放使用,人们可以在线阅读和检索资料,这将为各方学者研究利用这些宝贵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也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普查记录资料数据库”的建成,对推动我国的文化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交流,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