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赵玉敏、《家》中的瑞珏、《凤凰之歌》中的金凤、《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王彩凤,更是《李双双》中个性爽朗、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李双双,她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张瑞芳不仅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称号,而且还先后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终身成就奖”,以及“华鼎奖”的“人民最喜爱的老艺术家”荣誉称号等。今年,这位电影艺术家迎来了她的银幕生涯70周年。11月20日,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瑞草芳华——张瑞芳银幕生涯70年暨中国电影文化传承论坛”在上海影城隆重举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张瑞芳所塑造的李双双等经典艺术形象,不仅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而且还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并让人在多年后仍细细回味。
在革命浪潮中启蒙艺术
对于她来说,这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她不仅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熟悉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这种生活积累既有利于其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有利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
对于张瑞芳来说,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演剧实践的训练、艺专课程的学习、学生运动的参与,使她得到了人生和艺术的启蒙。她由此既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也初步领悟了艺术的真谛,她决心做时代的弄潮儿,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瑞芳于1918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父亲张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1924年他又到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在徐州战役中捐躯疆场。母亲杜健如(后改名廉维)是一个性格坚强、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丈夫逝世后,她独立抚养张瑞芳兄妹5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她都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学习,培养他们成才。抗战爆发后,她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后来又到过延安,是一位革命母亲。在她的支持下,张瑞芳兄妹均先后参加了革命。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张瑞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母亲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给她很大的影响。她在校读书时就爱好戏剧演出,在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求学时就成为学校的演剧骨干,曾参加过田汉的《获虎之夜》《梅雨》,莫里哀的《心病者》和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中外剧作的演出。1935年她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一边在西洋画专业学习,一边参与校外一些戏剧团体的演出活动。
“九·一八”事变以后,北平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张瑞芳与许多进步学生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她还跟随姐姐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演出活动。1937年清明时节,她和崔嵬合作,演出了著名的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她第一次亲身体验了革命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并认识到,戏剧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会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就会迸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从舞台演出到街头演出,既拓展了她的表演领域,也使其演技得到了进一步的磨练和发挥。
1937年7月,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农村服务宣传团(后改名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立,张瑞芳和姐姐张楠及妹妹张昕均参加了该剧团。在此后1年多的时间里,她们随剧团南下宣传抗日救亡,辗转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在为当地民众及驻军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林中口哨》等话剧中,张瑞芳都饰演主要角色。对于她来说,这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她不仅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熟悉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这种生活积累既有利于其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有利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
走上银幕新天地
张瑞芳的表演,真挚、细致,在体现角色时,具有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准确鲜明的形体动作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
1938年8月,张瑞芳到重庆参加了怒吼剧社,并参与了由重庆话剧界联合演出的戏剧《全民总动员》,由此开始了重庆时期的演剧生涯。同年12月,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人生之路也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重庆的话剧创作和演出非常兴盛,张瑞芳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她先后主演了《上海屋檐下》《民族光荣》《民族万岁》《冰天雪地》《国家至上》《女子公寓》《国贼汪精卫》《陌上秋》《北京人》《棠棣之花》《遥望》《大雷雨》《屈原》《安魂曲》《石达开》《家》《牛郎织女》《草木皆兵》《人约黄昏》《芳草天涯》等一系列中外剧作,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为此,她和舒绣文、白杨、秦怡一起被称为重庆剧坛上的“四大名旦”。在此期间,她还相继结识了郭沫若、曹禺、夏衍、巴金、阳翰笙、陈白尘、吴祖光、宋之的、余上沅、应云卫等一批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和导演,以及一大批颇有造诣的演员,使她无论在思想艺术修养上,还是表演技巧上均有了很大提高。
1940年,张瑞芳接受电影导演孙瑜的邀请,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火的洗礼》中饰演女主角方茵,从此走上银幕,开始了其电影艺术生涯。而从1941年夏开始,她则成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秘密党员。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下,她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起来,并把周恩来向她提出的“做党的好演员”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46年10月,金山组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拍故事片《松花江上》。张瑞芳也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参与了该片剧本的创作,而且担任了影片的主角。《松花江上》于1947年11月起在上海等地公映,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文艺界的高度评价。不少评论认为该片是编导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来的故事,是国产影片的珍贵收获。它不仅真实朴素地再现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表现了人民大众在斗争中的觉醒和成长,而且在导演、摄影、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对于张瑞芳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评论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张瑞芳的表演,真挚、细致,在体现角色时,具有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准确鲜明的形体动作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她在《松花江上》扮演的孙女一角,就发挥了她这些表演特色,创造了一个善良、朴素的北方农村少女的真实形象。”通过《松花江上》的拍摄,张瑞芳领悟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喜欢并习惯了水银灯下的表演,觉得这是不同于话剧舞台表演的另一种表演方式。由此,她顺利地完成了从舞台转向银幕的过渡,从而又开拓出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组织安排,张瑞芳先进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初又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根据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话剧《保尔·柯察金》中饰演女主角冬尼娅,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此后,她又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正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张瑞芳创作了其电影表演代表作《李双双》。
李双双是张瑞芳在银幕上塑造的一个热爱集体、泼辣爽直、敢爱敢恨、坚持原则的新颖的农村妇女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一人物形象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和考验,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凭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她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此后还被评选为“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张瑞芳,不少观众立刻会把她和那个性格爽朗、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李双双等同起来,并认定她就是李双双。
在上影厂期间,张瑞芳还拍摄了《南征北战》《三年》《母亲》《家》《凤凰之歌》《三八河边》《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善子》《年轻的一代》《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泉水叮咚》《T省的84、85年》等一系列影片。其中《南征北战》里的赵玉敏、《家》里的瑞珏、《凤凰之歌》里的金凤、《万紫千红总是春》里的王彩凤、《大河奔流》里的李麦、《泉水叮咚》里的陶奶奶等,都各具风采和特点,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让张瑞芳成为解放后上海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上影演员剧团最受人尊敬爱戴的老团长,她也曾任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尽管张瑞芳以主要精力从事电影创作,但在话剧和电视剧的创作领域里,也留下了她辛勤探索的足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曾演出过话剧《家》《水往高处流》《星火燎原》《红色宣传员》《沧海还珠》等;她还作为导演团负责人,主持拍摄了电视连续剧《长夜行》《结婚进行曲》等。她的一生是献身艺术、探索艺术的一生。
用心感悟不同角色
“没有真正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张瑞芳非常注重创作经验的总结思考,力求从中探索和把握一些基本规律。为此,她平时养成了记创作笔记的习惯,在演戏或拍片中凡有所得所思,她都会记录下来,力图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
张瑞芳认为,表演首先建立在对剧本和角色的认真钻研与深刻理解之基础上。她非常重视对剧本的钻研、理解和对角色的认识与把握,并以此作为自己表演的基础。“演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反复钻研剧本,通过字里行间,能使自己在视像里看到未来影片和角色的影子,这才有了在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的先决条件。”在拍摄《松花江上》时,她不仅直接参与了剧本的创作,而且还是剧本的主要执笔者;在拍摄《母亲》时,由于张瑞芳的母亲也是编剧海默构思剧本时的人物原型,所以她特地去了北京,将自己的母亲作为体验生活的对象。她念剧本给母亲听,并要其细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许多关键时刻的思想活动。而且为能演好《母亲》里的角色,她特别注意各种老年人的步态,有时在路上她就有意地跟在她们背后和着她们的步调,并把这种步调运用在自己的表演中。由此使她对剧本描写的生活内容和角色的心理活动等,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在拍摄《李双双》时,张瑞芳根据剧本统计了一下李双双有20多处的“笑”。她把这些“笑”排列在一起,仔细琢磨李双双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什么笑?对谁笑?怎么笑才更好?再进一步揣摩笑的声调、分寸和色彩。经过这样的事先琢磨,她表演时便胸有成竹了,事实证明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而她所塑造的其他一些银幕形象,也曾受到关注与好评。由于有时候个人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她非常喜爱和推崇“集体钻研剧本”的办法,认为这种办法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在拍摄《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双双》等影片时,正是通过大家对剧本的钻研讨论、集体对台词等,使她对剧作的主旨、情节和细节烂熟于心,人物形象也已在心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故而一旦当她进入了实际表演状态,就能使表演准确到位,较好地表现出角色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之丰满传神。
“没有真正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张瑞芳在表演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导演和其他演员进行交流探讨,使自己的表演既符合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也能为其他演员所了解和接受,并激起对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大家的表演能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艺术风格。她在拍摄《聂耳》时,尽管这是她和赵丹唯一的一次合作拍片,但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彼此交流适应,所以很好地完成了郑雷电和聂耳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拍摄《李双双》时,她不仅跟仲星火在相互交流和刺激中,共同完成了李双双和孙喜旺这一对夫妻的形象塑造,而且跟影片的导演鲁韧也有很多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吵。她曾说,在整个拍片过程中,“我和他对谈、对吵、对气、对乐”,为了确保影片的艺术质量,大家能坦诚相见,各抒己见,在不断交流探讨中逐步达成共识。
深入生活,注重扩大自己的生活积累,使自己的表演充满生活气息,符合生活的真实,是张瑞芳非常重视的一点。她每一次深入生活都不是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式的去转一转、看一看,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不仅深入了解和感受剧作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而且真切体验和把握其要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如她为了在影片《三年》里演好一个纱厂女工干部赵秀妹的角色,就深入到纱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她还注重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独特的表演细节,以丰富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技巧。在拍摄《三八河边》时,她和影片中的人物原型——安徽省的全国劳模陈淑贞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拍摄《李双双》时,她也和影片中的人物原型——河南林县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的刘凤仙成了好姐妹。在深入生活期间,她不仅学会了许多农活,而且还学会了纳鞋底、缝被子、擀面条等家务活,这就为她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农村妇女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张瑞芳和她俩的交往与友谊并不局限于拍片期间,而是一直延续了下来。这种长期的交往与友谊,则成为她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村妇女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她的艺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张瑞芳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每一次演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力求精益求精,决不懈怠马虎。她说:“对于演戏,我一向比较认真。演舞台戏的时候,不管演出多少场,多么疲劳,我不会偷工减料,否则我的情绪就难以继续。”拍电影她不仅事先认真钻研剧本,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拍摄时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真实完美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如在拍摄《火的洗礼》时,有一场戏要她立刻显示激情并流泪,但在嘈杂喧闹的摄影棚里,她对着镜头哭不出来。导演要化妆师为她滴眼药水,她摇头拒绝了,因为她不愿意在镜头前弄虚作假。于是,她一方面经过心中的酝酿,另一方面也因为处于急窘交加的境地,所以一下子哭了出来,完成了这一镜头的拍摄。可以说,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力求在表演时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塑造最真实的人物形象,乃是她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
从一个业余演员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从一个懵懂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张瑞芳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无疑,人民大众需要这样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