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内的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6位大师的100余件力作,向外界展示国立艺专以来的中国油画的另一条学术传统。
一座山,不同的人攀登,方式不同,选择的路也不同,却是朝向了一个相同的高点,殊途同归。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或许是流连于展厅内很多人面对此次展览所共有的一个感受和思考。
展厅内,很多慕名前来看展的观众悄无声息地伫立在这些静雅的作品面前,用一种近乎于沉默的方式,向这些艺术的大师和大师的艺术致敬。
他们的成就,让后来的人们因为总结归纳他们的艺术而感到景仰。他们的艺术,因为自我对命运的选择,因为时代背景下对归属地的认同,从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当6人中的每个人单独以个案或者切片的形式呈现的时候,竟是如此这般的天上人间,让我们更加唏嘘于艺术与人生的光怪陆离。
贡布里希曾在一篇名为《艺术家、行家和顾客》的演说中,论述了艺术家、艺评人和市场需求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贡布里希这样写道:到处都一样,有创造性的人不得不容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实情况,例如,甘心于行家们的理解或不谅解,满足于在观众那里取得的成功或遭到的悲惨失败,因为没有顾客或买主的参与,艺术家是无法养家糊口的。以林风眠为例,他与徐悲鸿都是法国留学归来,引领一时风尚。回国后也同样都是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改造,然而,截然不同的主张,却让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近乎于相悖的生命轨迹。在他们二人的身上,艺术改变了各自的人生,结果却相反。人生的幸与不幸不仅是这两个人的命运,就连中国艺术的走向,在一定的时期内也发生了根本的陡转。
那么,赵无极呢?吴冠中呢?朱德群呢?苏天赐呢?席德进呢?他们之中,谁又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艺术是如何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而各自的艺术生命又如何改造了社会呢?
的确,今天6人中的任何一人,作品也都称得上价值连城。然而有趣的是,吴冠中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是,其作品的价值除了艺术上的意义外,是以价格和数字体现的,而这恰恰与当年他决定选择艺术而放弃理工科休戚相关。主观上,或许很多人都不能认同吴冠中的直接,然而,客观上,我想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又都很是尊重这位老人,特别是他为中国美术发展所提供的观点。
或许林风眠的一生中,不曾也不敢想过自己的艺术所能产生的影响。曾有人问他,你当真是5岁就会画《芥子园图谱》?林风眠对此淡然一笑,回答说:“5岁时,我还在河里抓鱼呢。哪里会画什么。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把你塑造成天才。”这里他说的“他们”代表了谁,我想,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