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及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日前在京举办——涵盖了古器物、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中国写实画派与写实绘画、当代油画五大类近500件国宝精粹、民间藏珍及当代美术精品,全部来自文物商店和顶级收藏家的社会流散文物;展会每天吸引千余名观众前来参观品鉴,很多收藏爱好者更是慕名从各地赶来,4天成交额突破2亿元。这些信息不仅展示了私人收藏的活跃,从中也不难窥见投资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主导的讯号,于是在此期间举行的主题为“人文北京·典藏世界”的高峰论坛上,构建以收藏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引导成熟收藏理念成为热论的话题。
衡量市场价值同样需要“标准器”
环顾艺术品市场,“投资”无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基本上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以画廊、文物商店为核心的一级市场和以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为核心的二级市场;同时,通过媒体的多方宣传,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尤其是2003年以后,以当代艺术为龙头,中国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个新兴力量。
如今,艺术品成为房地产、股票证券之外的第三大投资品,但问题随之而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批评不健全导致艺术品价格评估系统不健全。批评缺位、艺术标准缺乏,导致市场无序,价格成为衡量艺术的标准;艺术市场操作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使得一、二级市场角色互换,做局、炒作、赝品仍然无法杜绝。”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观点鲜明——以投资为核心的艺术品市场必然导致问题重重。他举例说道,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从1959年开始收藏,现在藏品量达3万件。作为金融机构,其并不是以投资为目的,而是以收藏为目的,在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同时又肩负了一个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包括文化建构的责任,这对于中国当下的艺术品市场是有启发意义的。
“如果说在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中,是藏家和买家以及拍卖企业推动、培育了这个市场,现在我们需要在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梳理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体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持有同样的观点。专家们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学术为核心的价值评估系统和完善的市场交易系统,更重要的是建立以公共收藏为核心的收藏标准系统。就如同作为文物断代的“标准器”,我们同样需要衡量市场价值的“标准器”——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美术馆有系统的20世纪中国艺术品梳理、研究与系统收藏,这对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如果博物馆里没有这样的‘标准器’收藏,就无法去引领市场,所以博物馆公共收藏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完善的重要保障。”余丁如是说。
博物馆是收藏家一生收藏的最好归宿
在学者们看来,成熟的收藏理念还体现在收藏家与博物馆的关系上。“何谓真正的收藏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的发问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上海博物馆初创时期收藏不足万件,现在则超过100万件,珍贵文物有13万件左右。“在博物馆建设和收藏方面,收藏家在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提供了许多帮助,其中有一些是赫赫有名的收藏大家。”陈克伦认为,收藏家和所谓投资家、古董商的唯一区别,就是他们对待经济利益的态度,真正的收藏家以热爱文化为收藏目的,绝不为追逐经济利益而收藏,他们会与博物馆结交为朋友。
积极寻求收藏家的捐赠和社会公益机构、个人的赞助,以及博物馆专业人士三者合作的收藏模式,是国外著名博物馆的通行做法。大都会博物馆早期前30年收藏主要来自3位收藏家的转让或者无偿捐赠,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孙志新说:“一个博物馆的收藏和收藏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一批对艺术情有独钟、非常有热情、肯投入的人,博物馆的收藏很困难。”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表示,收藏家及文物艺术品的市场流通使博物馆成为有源活水,因此博物馆有责任让更多藏品“动”起来,在良好的展览条件和环境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