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柔弱的伤痛—— 关于舞剧《洛神赋》的解读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9     作者:李 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活着是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洛神赋》所有的矛盾和情节。狰狞、彷徨、肃杀、挑衅、羞辱、冷落、无奈、被迫、苟延、退缩,无能为力的人性,被尽可能地放在一起。与历史鼓吹者着力渲染的英雄主义无关,大人物也有生命中最卑微的那些瞬间,而《洛神赋》与这些卑微无关。舞台上卑微的主人公的人性也因敢于直面卑微而变得崇高和伟大。

    编导王玫至少没有直接输出她给曹植的定义,只是呈现了曹植在面对曹丕对于生命的摆布和甄宓持剑的抗争时所做出的间接反映。但是曹植无法在这个过程里,履行自己的权利。但在这个过程里的一些行为背后仍然充斥着曹植个人内心的纠结:纵然才华横溢,在大哥面前仍然是一个注定得不到皇位的王爷;纵然依恋甄宓,却无法放下和曹丕的亲属关系去纵容甄宓的刺杀;在这个三角关系当中,曹植放弃争权篡位,选择自退三分,他无疑是个明白人。

    可恰恰就是曹植的明白,使得他在事实面前,始终要权衡、比较,以求得合理、合法,却永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平衡。受到大哥的排挤,披头散发的落魄,他明白自己不是天生的皇帝,大哥也永远不可能对他一百个放心;可即便是一味退缩到没有原则的地步,也无法乞求得来真正的幸福。或者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依靠某些退步和交换得来的,而是只有某些权利才是幸福存在的唯一保障;他对甄宓充满依赖感,但甄宓永远也不可能与他建立名份,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份莫名的爱恋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

    至于曹丕,他一生都在谋权,对于任何可能的威胁,一定要彻底消除。甄宓要刺杀曹丕,曹植的爱并不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因为曹丕反复对弟弟的压迫和折磨,使甄宓无法容忍,也是她要坚持心中对美的操守,保护曹植的唯一原因。但是在这个刺杀面前,曹植选择了退缩,因为他不愿意有人为了自己而失去性命。我们不难理解,他尽管受到不公待遇,但是自己宁愿继续忍受,而不愿意伤害任何人。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如果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利基础,只能是一场书生意气的镜花水月,在残酷的现实中,美好的愿望,注定会破灭。

    甄宓与曹植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爱恋。她对于曹植的爱,更多的是作为嫂嫂,对于一个孩子、一个弱者的母爱。一开始曹植受到的折磨,甄宓出现并落泪,这份泪,是因不愿面对人性受到摧残而落,而不是因为与曹植有任何生理上的私情,她自己甚至都不清楚这份朦胧的感觉来自何处,是否符合传统伦理宗法,究竟是亲情还是爱情或是其他。曹植对甄宓亦有感情,这份感情带来的依赖感,有时候甚至会让他以为这才是他唯一最安全的心灵归宿。

    在二幕开始之后,甄宓对曹植的溺爱和心理上的依靠,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任何赤裸的情色欲望干涉其中,是为了心灵的交流而非肉体欲望的满足。在宫里,他们只是小叔子和嫂嫂的关系,只是一家人而无生理上的关系。但他们之间感情上的链条,没有现实存在的基础,随着剧情的发展,注定将要断裂。

    断裂之后,甄宓和曹植被人为地操作交合。在曹丕眼里,既然自己的老婆要为了弟弟杀自己,自己的弟弟又痛不欲生,好吧,那就成全你们这对男女,让你们光明正大地在一起吧。可是,曹丕哪里知道,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哪里是为了要生理上的“永远在一起”?

    生命本来可能的光辉,因强权的干预而烟消云散。美好的人性,被曹丕强行扭曲屠戮殆尽。甄宓尽管没有办法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家庭,但她至少能够选择离开这个当年强占她的男人。不愿接受直接强加的凌辱,拔剑自刎离去之后,曹植虽然还活着,但精神早已死亡。

    此时耳边再度响起《洛神赋》的佳妙诗句。朦胧空旷的意境中,诗中的洛神,是曹植对洛水女神的诗意描述,更是他对心中最完美女性形象的一次表白。在精神的爱人消逝以后,这份表白更像是一幅人性的挽歌。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