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误区毁“印象”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9     作者:小 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2750万元的低价转让总投资1.8亿元的实景演出项目《印象·海南岛》55%的股权给一家民营企业,引发了媒体对此是否为国有资产流失的讨论。但笔者关注的是为何《印象·海南岛》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印象·海南岛》去年4月亮相至今,平均每天接待观众约500人、上座率不足三成、收入仅8万元,有时连演职人员的工资都开不出来。单靠引入民营资本是否就能盘活《印象·海南岛》,靠一场演出就能带动整个海口市的旅游业,笔者是心存疑问的。毕竟文化演出产品不是万能药。

    海口位于海南岛北端,是不少游客来到海南岛的第一站,由于海口市内缺乏美丽的沙滩,因而冲着阳光沙滩而来的游客一般不会在此过多停留。于是,用一场大型的实景演出人为制造旅游资源留住游客的创意便出炉了。彼时正值《印象·刘三姐》大热,票房也不错,张艺谋的金字招牌也给海口市旅游部门不少信心。按他们当初的设想,海口每年适合演出的时间远远高出桂林,只要保证70%以上的上座率,就能有不错的经济效益。然而,事实证明,《印象·海南岛》远没有达到当初的设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没有找准定位。海口相比三亚没有美丽的沙滩,但周边的海洋旅游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如红树林、火山口、海底村庄等。这些都是旅游文化资源,加大这些资源的保护、开发、宣传,才能使海口旅游成为活水之源。把一个演出产品当成源头,自然变成本末倒置。就像去庐山的游客绝不会仅冲着看《庐山恋》这部电影而去,看电影只能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如果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再好的文化演出产品也救不了你。

    投入产出陷误区。大投入未必一定能换回高回报,这在文化产业运行中已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美国电影巨头米高梅近日宣告破产,负债超过了40亿美元,主要是因为近十几年来,米高梅投资过于随意,尤其是对巨片上马的决策,比起其他大电影公司来说,手指缝张得太开了些。米高梅的破产对国内高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敲响了警钟。要看到,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涉及文化演出产品的投资,有关部门要尤为谨慎。

    观众的审美疲劳。从北到南,“印象”系列全面扩张,《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杭州》,接着的《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据说,等待上马的“印象”系列还有十几个景区。从一开始就有观众指出,看完《印象·海南岛》感觉只留下声和光的印象,一场视觉的盛宴却无营养可言。观众对“印象”系列的印象已经趋向疲劳,游客出高价如果看到的只是“人海”舞蹈,只是声光电,那么“印象”品牌绝对撑不起一个地方的旅游。

    以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文化“唱”上大戏了,是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的开始,但涉及大投入的文化项目,“唱”起来仍需慎重。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