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晓霞山文艺村创办6年
给山村带来名气 给村民带来实惠
“记得第一次来晓霞山文艺村是2004年参加文艺村的挂牌仪式,当时这里交通闭塞,道路坑坑洼洼,很难走。当今天再次踏上这片文化沃土时,晓霞山文艺村的变化令人惊叹。村内基础设施的日渐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令整个村落改头换面。”近日,湘潭市文联在湖南湘潭菱角村举办晓霞山文艺村挂牌6周年文艺活动,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志超,市人大常委会联工委主任陈金亮以及市、县部分知名文艺家赵竹青、黎舜童、高玉星、周松林等20余人参加。在诗词书画笔会以及采风活动中,艺术家们故地重游,无不感慨晓霞山文艺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幽绝乡村地,秋光满目前。黄花霜里远,红叶雨中妍。”晚清湘潭诗人王仲言《杉溪晚眺》的诗句,说的就是湘潭县中路铺镇晓霞山的景色。正是这样的山峦叠翠、溪水流长孕育了艺术大师齐白石、闻名遐迩的黎氏八兄弟、民国著名报人张平子、书法家陈琪、画家武石等众多的文化名人,影响湘潭乃至湖湘的龙山诗社、罗山诗社也诞生于此地。基于这片丰腴的文化土壤,湖南省文联在2004年将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定为“湖南省晓霞山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故得名“晓霞山文艺村”,至今已历六载。
谈及设立晓霞山文艺村的初衷,赵志超说,当初建立“湖南省晓霞山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是想为湖南省作家、艺术家提供一个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进行创作的基地,再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建设晓霞山文化旅游风景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此推动晓霞山地区的开发建设。总之,是要给文艺家带来灵感,给晓霞山带来名气,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文艺村挂牌成立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率先解决的是困扰晓霞山文艺村发展的大问题:路况差,电不足,在诸如此类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村恢复重建了千年佛教古迹——中林寺,建立了文艺村大本营、爱心书屋和远程电教室。在黎氏故居和文艺村大本营内建起了两处诗词书法碑廊,立碑百余块。晓霞山文艺村还恢复了龙山诗社和罗山诗社,组建了晓花文学社,编印了农民自办的文艺期刊——《晓霞山》。全村15个村民小组都成立了文艺小分队,包括腰鼓队、龙狮队、花鼓戏班等,参加人数达2000余人。6年来,文艺村共举办各类综合性文艺活动60多场次,参与人数3万余人。
此次采风途中,艺术家们在爱心书屋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不到20平米的地方,聚集了很多读书的农民,书屋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翻书的声音。当地一位村民说,以前想学点知识都没有途径,现在方便多了,上万册的图书任意选择。面对村民们的学习热情,相信为这里捐赠过图书的单位和个人看到此景,也会感到欣慰。每逢重大喜庆节假日,丰富的文艺演出也成为村上一景,极为热闹。据当地村民介绍,节假日文艺小分队经常在田间地头组织演出,腰鼓表演、舞狮、舞龙和花鼓戏演出遍及全村,每年村民还自发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正是那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乡土文艺家”成就了当地老百姓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建设农村文化事业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
这些最活跃的因子,都有着对文艺事业最炽热的情怀,赵石林是菱角村鸡公岩组组长,是个当地小有名气的装饰和油漆工程包工头,业务很多。当他听说村里要成立文艺小分队时,立即丢下许多业务和妻子林小艳一起回村组织村民们出资出力,组建文艺队伍,有些队员还是从麻将桌上走下来的。艺术家赵竹青感慨地说,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乡土文艺家”,他们个个身手不凡,锣鼓、唢呐、二胡、笛子样样精通,打腰鼓、说快板、扇子舞、棍棒操、花鼓对唱等更是信手拈来。看过他们演出的人都会感受到他们大胆、质朴、雄浑、豪放的表演风格,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这些独具特色的表演还吸引了湖南商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们。他们专门把晓霞山文艺村当作校外实习基地,民间文化的深厚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的激情。由此可见,培养和激励“乡土文艺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6年来,晓霞山文艺村的建立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建立晓霞山文艺村的倡导者,赵志超对于文艺村今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他认为,文艺村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建设一支团结精干的领导班子,带领村民开拓思路、扎实工作;要坚持“文化名村、旅游新村、经济强村”的战略发展目标。村民观念的飞跃和发展意识的增强是湘潭市文艺家们此行感受最深的地方,这让他们看到了发展文艺对于农民、农村的重要意义。赵志超表示,今后建设文化名村仍是重点,晓霞山菱角村要发展旅游业,只有在文化上做文章,利用本地的历史名人资源优势,将视野放宽到整个晓霞山地区,才能够将其打造成为湘潭县乃至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颗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