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反对“三俗”的生力军、催生文艺精品的生力军、提高群众鉴赏水平的生力军
关注创作现象 研究文艺思潮 开展学术交流 倡导健康评论
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式暨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
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和湖南省文联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式暨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发来贺信。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到会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董耀鹏,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成琰和中国文联有关部门、单位,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相关领导以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各省区市文联分管理论评论工作的领导和理论评论工作部门代表,文艺理论评论家代表,获奖作者代表共约130人出席颁奖式。
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共评出101篇优秀论文。其中,于润洋的《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张海的《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黄会林的《钟惦棐电影观初探》3篇获特别奖。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上,来自各个文艺门类的文艺理论评论家以“文艺繁荣与价值引领”为主题作了交流和研讨。
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几点看法
——在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式暨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上的讲话
夏 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创办文艺评论奖和当代文艺论坛,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中国文联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旨在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示精神,评选优秀文艺评论文章,表彰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推进文艺评论不断创新,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当代文艺论坛始终致力于关注创作现象、研究文艺思潮、开展学术交流、倡导健康评论,为文艺生态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在2005年中宣部规范全国性文艺评奖和2009年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过程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都得以保留。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文艺评论评奖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中国文联党组对这项评奖和论坛也非常重视,多次要求把它办成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品牌项目。
借此机会,我想就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必须切实认清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科学理解文艺繁荣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艺作为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具有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特别是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审视,深刻阐释了文化发展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的科学论断。这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新的文化自觉。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科学把握,既为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施展抱负、展示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也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在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推动下,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长足进步,总体呈现数量极大丰富、规模迅速扩大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相比,文化发展和文艺繁荣的任务还很重。文艺繁荣不仅仅表现为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提高。这种质的提高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艺创作异常活跃,文艺产品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民愿望,具有强大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涌现出一批举世公认、影响深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扛鼎之作。第二个方面是具有一整套科学健全的文艺人才成长机制,使文艺人才荟萃,新秀涌现,名家辈出,特别是拥有一大批造诣深厚、学贯中西、富有创造精神的领军人物和大师巨匠。
科学理解文艺繁荣的内涵,是做好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前提。党的要求、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待,赋予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特点日趋明显,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伟大的时代呼唤文艺经典和名家大师,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丰富实践,强烈呼唤文艺评论的有效引领,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文艺理论评论的真诚帮助和积极引导。广大理论评论工作者一定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待,以实际行动不断创新和发展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必须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切实做好当前的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1.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现阶段我国一个重要的文艺方针。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所以,凡是能反映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想都是可以归为主旋律的范畴,都是值得褒扬和大力提倡的。提倡多样化,是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在处理好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时,应当注意,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空洞说教;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通俗与高雅、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高雅艺术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扩大受众面,努力做到雅俗共赏、曲高和不寡;通俗艺术也要强调思想内涵,追求格调品位,寓教于乐,不降低艺术标准,不低俗媚俗庸俗。总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我们长期坚持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2.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文艺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正确处理文化艺术产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和“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管是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其提供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在一定意义上,发行量、收视率、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和销售额等市场占有情况也是衡量文化产品社会影响的客观指标。评论或评奖应该成为推动文化艺术产品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重要手段,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当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场价值认定相对容易和简单,艺术价值的认定相对模糊和复杂,所以经常出现仅仅从单一的市场角度来评价文艺作品的优劣高下的现象。其实,文艺作品基本的艺术价值标准还是有的。那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所以,在对待一个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时,评论界首先应该考察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这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3.满足与引导、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文化艺术产品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这其中包括陶冶情操、抚慰情感、涤荡情怀、洋溢情思,“以文化人”。而文化之“以文化人”的作用,是在以情动人、以美悦人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一般的物质产品生产不同,不仅要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要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文化艺术市场容量快速增长,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在量上大幅度增长,但是在质的提高上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比如,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不多;一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一致公认的精品力作不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30万种,但真正能成为文化经典的不多;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但真正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深受群众喜爱的频道和节目不多;每年生产400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既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不多。在这种质量失衡、倒挂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粗制滥造的不断泛滥,导致文艺生态持续恶化,更有一些文艺产品或服务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追逐成名不择手段,在炒作和包装上寻找出路,用低级趣味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用牺牲社会效益去赚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走向它的反面:意欲取悦群众,却导致人民群众的尖锐批评,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可见,我们的文艺产品生产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以数量对应需求的“满足”,而应该在引导上、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实现有品质的“满足”,在需求的“满足”中实现精神的引领和提升。
三、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要求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努力成为三个方面的生力军
随着中国经济的和平崛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文艺在讴歌幸福生活、抒发高尚情感、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应努力成为三个方面的生力军:
一是成为反对“三俗”的生力军。目前社会反响强烈的文艺“三俗”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同时,不可否认,文艺批评的缺位、软弱无力和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放任了“三俗”之风。文艺批评水平整体下滑,健康的、正常的文艺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能进行及时客观批评和有效遏止,或不痛不痒,或言不由衷,批评缺乏针对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沦为助纣为虐的“托儿”,助长了“三俗”之风的蔓延。向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产品说“不”,既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文化权利的题中应有之义。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可以通过制订国家质量标准来确定和保证,恐怕更多的是需要发展壮大与文艺创作表演相适应的文艺批评事业,通过健康科学权威的评论加以引导和认定。当前,在我国对于“三俗”现象,应该更多地通过正常的文艺批评和争鸣,让作者与演员对作品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逐渐提高和改进。简单封杀可能奏效一时,但风头一过,仍可能会卷土重来。所以,大力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培育文艺批评健康发展的沃土,培养一批具有公信力的文艺评论家,用有权威和影响的文艺评论把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引导到行业自律、艺术自省和文化自觉的轨道上来,这才是反“三俗”、去“三俗”的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
二是成为催生文艺精品的生力军。创造文艺精品,离不开积极健康的评论。优秀文艺评论既可以给文艺鉴赏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也能帮助文艺创作者修正创作失误、提高创作水平。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加大了扶持力度,正在从各方面加强和改进评论工作。文艺评论工作者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保持崇高的文化追求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与人为善、以理服人,讲真话、建诤言、出实招,树立文艺评论家公正权威的形象。文艺评论家应积极关注创作,理解创作的甘苦,与创作者坦诚相见。创作者也应该尊重评论家的艰苦劳动,以开阔的胸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真诚接受他们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努力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共同营造有利于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文艺生态。古今中外,伟大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除了通过作品本身去感染受众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文艺评论的发掘和这种有发掘力的评论的广泛传播。对优秀文艺评论的评选和再评论,是扩大文艺精品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促进文艺繁荣过程中,探索科学的文艺精品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的评奖办法,为文艺精品力作脱颖而出提供强大思想动力和良好舆论环境,是今后文艺评论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三是成为提高群众鉴赏水平的生力军。我们常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包含着文艺评论为人民群众提供文艺鉴赏、文艺知识、文艺判断的引导和服务。人民需要艺术,也包含着人民对文艺鉴赏和批评的需要。没有健康文艺评论的引导,人民群众不仅不会吸收到珍贵的艺术营养,反而会造成思想贫血和精神矮化。如果我们的文化艺术产品一味迎合低级趣味,我们的文艺评论又呈现出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或沉默不语、缺席缺位的状态,长此以往,不仅不会出现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而且还会降低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和辨别力,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基础崩塌的严重后果。假如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可贵的民族精神,经常被颠覆、被解构、被恶搞,不仅会模糊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而且还磨灭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良知的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出来,以公正严肃科学的态度,考量文艺作品的价值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强调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讲品位、讲格调,弃粗鄙、弃恶搞,抵制庸俗媚俗低俗。文艺评论要善于发现和善于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着力把那些展现大情大义大爱、传递温暖温馨温情的作品推介给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选送和品鉴美好的精神食粮,给社会以正义、给生活以希望、给人们以力量,让人民群众从文艺批评中提高自己对优秀文艺的鉴赏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文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营造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中国文联及各团体会员一定要高度重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优秀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和作品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德艺双馨,努力造就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队伍。
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作者篇目及组织工作奖名单
特别奖
于润洋 关于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张 海 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
黄会林 钟惦棐电影观初探
一等奖
贾磊磊 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吕品田 中国美术发展战略研究
居其宏 当代乐坛的消费主义和浪费主义
张祖健 曲艺使命 艺术反哺社会
冯双白 尽在无言中的舞蹈妙境——舞剧《骑楼晚风》的艺术创新
潘鲁生 赵 屹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言恭达 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转型与文化自觉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郭运德 刘玉琴 让民族艺术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异彩——关于京剧继承创新的几点思考
李前光 新中国摄影60年
二等奖
陶景杜 林 凤 “学院制造”可否“变质”——盘点“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
赵大鸣 跟随历史的脚步——“军事题材”舞蹈创作六十年辨梳
刘锡诚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问题
王一川 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集结号》与冯小刚和中国大陆电影的转型
张晓凌 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去”现状反省及战略构想
安德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边国立 在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影视革命传奇英雄形象漫议
黄汉华 黄鳞逸 对“新民乐”音乐表现的初探
王伟林 关于“国展”与当代书法创作、书法活动的思考
郭云鹏 中国杂技: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
赵 彤 “灰太狼”:形象、位置及其意义
周 宁 话剧百年:从中国话剧到世界华语话剧
薛艺兵 “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邵大箴 我们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美术历程回顾与思考
李树峰 摄影与视觉文化
巴特尔 草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学艺术
吴新斌 工业时代的演剧空间美学试探——再谈“用物质写意”的舞美观
崔莹玺 近年来农村电影掠影
宋文翔 重要的是态度——从两个艺术家的态度的变化看当代艺术创作之方法
孙立生 为恍惚中的曲艺找“魂”——从山东“曲艺式新闻”中的发现
郭宝亮 大众传媒时代的“无根”写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猎奇化”现象
龚妮丽 新中国“主旋律”音乐评论的回顾与研究
张永基 对甘肃书法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周保欣 底层写作:左翼美学的诗学正义与困境
崔 伟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二题
谢有顺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评论的现状与出路
孟繁华 边缘文化与“超稳定文化”——传媒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两种趋向
顾 铮 中国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
朱为总 对21世纪中国戏曲走向的思考
李广宇 在危机和困境中拼搏前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河南曲艺
三等奖
袁 莉 从主体论视域看傅雷先生的翻译艺术——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
赖大仁 当代文学究竟缺什么
李国文 名士末路
宋生贵 论民族艺术发展的生态化意识
何 弘 网络化背景下的小说观念
张 帆 后现代主义、消极自由和负责的反讽
杨 亮 一个人物,或一个世界——阎连科小说人物论
胡良桂 批评家的责任与使命
路小路 李学恒 潘顺梅 铁人精神:石油文学的钙质和灵魂——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读议
周晓风 中国当代文艺政策的文化价值取向
周志雄 追溯网络小说的传统
赵铁信 科学发展观与文艺创作
熊元义 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夏义生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艺的思维转型
方李珍 被规训的激情——从两个戏谈起
罗 丽 粤剧研究三十年
谷海慧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话剧的喜剧性因素研究
宋宝珍 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路向
廖全京 潮涨潮落30年——对1978年以来四川戏剧的一种描述
方 伟 国产类型大片、《集结号》与电影产业化实质
范志忠 国产现代战争片的叙事内涵与美学嬗变
尹 鸿 2008年中国电影年度总述
李道新 国家电影网与中国电影的国家构建
陆邵阳 新中国电影变革60年
李掖平 论国产商业大片的成败得失
马 琳 平民化表达: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
杨燕迪 中国音乐学的当下处境与未来愿景
石惟正 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
乔建中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朴东生的“民乐人生”与“大民乐观”
陈宇京 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反文化”现象思考及对策
唐朴林 民族音乐文化与评比——对所谓“原生态民歌”评比的置疑
杨 健 中国的音乐会大扬琴——律吕大扬琴渊源探索与设想
胡天虹 歌剧《苍原》、《归去来》音乐创作研究
金 荻 哈恰图良《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类型与处理
裴临风 边缘与中心·地域与当代——新时期贵州当代艺术历史回顾兼个案评析
乌力吉 地域性与民族性——北方草原画派与内蒙古美术
许向群 岁月如歌——20世纪中国军事美术回眸(1927-1977)
王家儒 海南美术创作现状的思考——兼论地域艺术精神的重塑
陈 晶 走向大众的锋芒——90年代湖北波普艺术现象
杨 斌 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民族复兴内涵
陈 力 东北民间二人转“旦”的角色功能及性别文化
黄泽贵 贵州原生态舞蹈抢救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刘青弋 再论中国舞蹈的分类问题
慕 羽 破解《藏谜》之谜——从杨丽萍效应中解读“原生态悖论”
林力平 昆舞艺术的成因与审美特征
郑慧慧 舞蹈在借鉴中的升华与失落
刘亚虎 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典型形式及人文精神
高 艳 民间艺术式微之后的复兴
马永生 中国乡民艺术的精神镜像和吉祥表达
骆 飞 论新时期军事新闻摄影的话语权
杨建军 当代文化背景下帖学书法的复兴
刘守安 中国书法与当代社会
张天弓 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改革开放30年书法艺术的反思
薛龙春 艺术的独立与学术的尊严——谈沧浪书社对中国书坛的意义
曹晓宁 高历霆 在“主题杂技”与“太阳马戏团”之后的中国杂技
汪丽娅 杂技定位与产业发展
李海峰 追求“庸俗化”还是遵循“真实性”——略论谍战题材电视剧中值得注意的创作倾向
曹保明 电视剧《闯关东》严重违背东北民俗
组织工作奖名单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曲艺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
文艺繁荣需要价值引领
——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综述
“当前文艺作品的生产速度之快,数量之众,种类之全,令人目不暇接。每年数千部的长篇小说,数百部的电影,数万集的电视剧纷至沓来;各种演出市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大大小小的美术书法展览遍地开花。但是,此间可见,深受西方大众文化的蛊惑,崇尚‘娱乐’的艺术观念,以视觉的狂欢取代思想的深刻和灵魂的拷问日益凸显。文艺繁荣与价值引领之间矛盾日趋突出。”在11月1日至2日举行的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上,来自各个文艺门类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艺繁荣与价值引领”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时,发出了上述感叹。
当前文艺的繁荣有目共睹。从数百、数千到数万以至更多——仅仅在创作的量上就让人惊叹;而在质上,有些文艺门类也有很大的突破。以杂技为例,中国杂技团顾问黄介农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杂技,“有别于传统节目的原创性节目,脱出了碟、碗、凳、杆、绳、圈等传统节目品种和样式的窠臼,凸现了取材于现代生活的新样式,展示了现代生活的新气息。当代杂技的节目形态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当代中国杂技已经初步完成了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型。”显然,杂技的变化是一个缩影。正是各种文艺门类的不断变化、日益繁荣,让我们的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但专家同时指出,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部门、作者对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的过分强调造成文艺领域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大行其道,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或管理方式的落后造成行政力量对文艺创作、文化发展过多干预或乱干预,以及文艺领域“三俗”之风的盛行,加之文艺批评的声音长期弱化、甚至缺位,导致当前文艺领域的价值引领问题凸显,文艺创作、文化发展乱象不一而足,值得我们每个人警惕。
文艺商品化和拜金主义、消费主义
此次当代文艺论坛上,商品化思潮对文艺领域的影响是专家学者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足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商业大片令人喜忧参半。可喜之处是商业大片以空前高额的票房收益,有效提升了国产电影的票房比例,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兴与扩张;可忧之处则在于很多商业大片皆有忽视影片必须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而将色情与暴力当成最大卖点之嫌。换言之就是片中大量凸现的血腥暴力场面和暧昧含混的道德价值尺度,屡受观众价值质疑。”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师大教授李掖平这番对商业大片的评价在辨证中益显中肯。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庄志金则将视角更深更广地延到了电视剧生产、运作模式的层面。他表示,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电视剧的发展装上了强大的引擎。但过度的商业化对电视剧的品质产生着严重的消解作用。部分电视剧只是成为了一个商业项目的由头、配角,电视剧的品质在利益、名气乃至潜规则的绑架下,步步妥协,失去应有的面目。与会者认为,最近播出的经典翻拍剧恰为以上论述作了极好的注脚。
过分强调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必然走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拜金主义。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消费主义。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针对当前音乐界中的消费主义作了有力批判:在面临每一个新的创作命题时,如果不在艺术本体、艺术质量上殚精竭虑、狠下苦功,如果不在增强作品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上出新出彩,只想通过自身以往的名气地位投机取巧,或耍弄某些小聪明来糊弄同行和观众,就绝不可能将已经“释放”出去的财富通过自己的作品再“积聚”回来,也绝不可能让中国观众对你再一次“趋之若鹜”。而深圳报业集团文艺评论家周思明在仔细观看了当前流行的多部动漫作品后惊讶地发现,消费主义让人们陶醉于多元价值统治下的各种艺术产品语境中,同时,远离了文艺的崇高理想和人性真善美的梦想。这个问题,不独成人文艺消费群体存在,即以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动漫文艺为例,也潜伏着理想缺失的危机。也因此,他大声疾呼:中国负责任的文艺家,应该给包括动漫在内的少儿文艺留下一片蔚蓝的天空、青翠的绿地,一个最少虚伪、洗尽铅华、真善美的美好人文世界。对动漫艺术乃至其他类别的文艺而言,重构形象的价值意义,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政府何为
“全国市级以上剧团大部分均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因而政府和党委便是各剧团创作戏剧精品的最主要投资者。是投资者,在选材方面就有着一言九鼎的话语权。他们的选材基本钟情于这两个方面:一是乡土题材;二是形象工程题材。这两方面的题材话语权,实际上是进入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它极大地束缚了剧作家的思想翅膀和想象空间。”云南省剧协主席乔嘉瑞陈述的这个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各级政府在促进当地文化发展上的某些误区。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打造诸如“文化强省”、“文化大市”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也越来越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文化建设。这当然是好事。但很多地方的“好事”却并没有办好。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全国各地的抢夺名人故里热,哪怕是西门庆这样的“名人”。山东省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马知遥说,这显示了某些地方政府在保护开发文化遗产中,是在没有搞清什么是文化遗产和我们应该保护什么样的文化遗产的情况下的一种荒诞性开发,显然又是一种文化建设上的误区。
那么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政府到底何为?长期供职于文化行政部门的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就指出,政府和领导首先要克服大上文化、快见成效的文化焦虑症,转变大干快上的文化大跃进思路。通过不管什么,改善、突出、强化管什么。而政府的主要作为,除了适当必须的财政投入资助、设施建设和保障服务,要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文艺创作必需的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土壤的培育上来。如果大家都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基础,着眼于建设,努力学习、理解、掌握文艺规律,按照文艺发展的规律办事,少做、不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饮鸩止渴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当代中国伟大的文艺复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目标。
抵制“三俗”
湖南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龚政文在演讲中特意列举了一组文艺界的“问题面”:“其一,低俗泛滥。网络、影视、图书以及大众娱乐场所中的低俗、鄙俗乃至恶俗现象比比皆是。以恶搞为卖点,拿肉麻当有趣。这股低俗之风,有时给人的感觉不只是偏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问题,而是背离了公序良俗、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的问题。其二,怪诞流行。艺术领域的怪诞之风很盛行,以怪为美,以玄为尚。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一些亚文化和畸形现象津津乐道。其三,造假成风。诚信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最大问题。商业领域的造假蔓延到文艺界,假唱假演,假文凭假履历,假嘉宾假交锋,移花接木,PS,乃至赤裸裸的抄袭剽窃,成为顽症,以致见惯不惊,习以为常。其四,无耻无畏。社会文化领域有的公众人物缺乏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以堕落为美,以挑战公共道德底线为乐。”——毫无疑问,此次当代文艺论坛引出的又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抵制“三俗”。
北京市文联白锐对龚政文提出的“怪诞流行”深有体会。她专门提到了“伪书法”的问题。有些人远离古法,下笔无由,任笔为体,故弄玄虚,实则“野狐禅”也。他们为掩盖书法功力的缺失,绞尽脑汁用奇特的方法,把书法当成杂耍,在博得掌声与喝彩之时,深深地亵渎和侮辱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本质,不仅伤害了真正的艺术家,也亵渎了书法艺术本身,更混乱了书法审美的视听,极大误导了我们对书法艺术应有的审美观。在书法审美观照缺失的当下,“伪书法”尤其值得警醒。同样对此深有体会的是江苏省文联特邀评论员唐艳。她从摄影的分析入手,认为现在每年正式出版的摄影画册、摄影作品集数不胜数,各种名目的影赛、影展目不暇接……确实是热闹非凡。而与此种热闹不对应的是摄影作品严重地良莠不齐,星空暗淡,真正高水平意义上的作品很少,图像垃圾很多。她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传统价值观普遍受到冲击的时代,摄影人不仅要知性,更要理性,这是使表达更纯粹的保证,是实现现实性价值并走向期望性价值的逻辑法则。用心摄影,真爱摄影就能分辨出眼前性价值和长远性价值孰轻孰重,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孰先孰后。我们要遵循的是积极、健康、清新、向上的,坚持人文精神和摄影艺术内涵的价值标准。
文艺批评的担当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文艺急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急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急需弘扬核心价值观念,这迫切需要一批有权威性、有战斗力的文艺批评家发出科学的声音。文艺批评应当承担起自己的时代担当。
这需要艺术理论创新。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主任张伟提出,从历史上看,每次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中心的嬗变,也带来了艺术理论观念的变化和发展。在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量将居于世界的前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也要求我们国家的文化要走在世界的前列。艺术是文化中的核心内容,艺术更应该率先走在世界的前列。艺术理论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参与其中,在不断推进艺术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这也需要文艺批评家的自我提升。“要想成为与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称的文艺批评家,就必须首先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代哲人、思想家或文化巨人。因为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本质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决定了其批评的视野、角度、观念、方法、内容和途径等,都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并以思想家的头脑、文化伟人的胸怀、精神领袖的气质、社会改革先驱的勇气和胆量来实现和完成。”《北京日报》副刊部高级记者彭俐对当代文艺批评家提出的期望不可谓不高。
这还需要各级文联组织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切实推进理论评论工作。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成琰向与会者介绍了湖南省文联的经验和做法。
与会代表指出,加强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既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广大普通读者、听众、观众的热切期盼。大家还呼吁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上升为中国文艺评论奖,使这项评奖活动不仅局限于全国文联系统,而成为整个文艺评论界的一面旗帜和标杆。当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会代表也呼吁尽快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团结一大批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为我国的文艺评论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国民精神的塑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只有把质量工程放在首位,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才能把高级的精神产品源源不断地奉献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凝聚成一座历史的丰碑。”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开飞的这段话,既为第五届当代文艺论坛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代表着所有与会人员的心声。的确,文艺繁荣亟需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文艺繁荣的前提条件。文艺的价值引领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水准,这不仅是时代的深切呼唤,也应该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记者 郭青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