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和文化一样也不能少——从“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观察青年电影工业
http://www.cflac.org.cn     2010-11-12     作者:张 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影协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承办的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11月2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华语青年电影人汇聚一堂,观摩电影、畅谈观点、切磋技艺。纵观本届论坛,青年导演的视野愈发开阔,创作更加多元,更多关注电影工业的完善,他们以更加务实的方式拍片,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聆听来自制片方、院线、观众真实的声音。 

    观察一:从“口号”向“内容”转变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创办于2006年,那是一个青年电影创作尚不活跃、青年电影投资环境并不理想、青年创作还处在比较艰难的时期,论坛当时提出了“电影工业从青年开始”的活动口号,试图通过活动积极整合华语地区青年电影创作人才,努力塑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价值的未来东亚电影新格局,为中国电影凝聚更具国际性的新鲜创作力量。

    “论坛举办5届以来,不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电影理论界、创作界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越来越多的政策开始向青年电影人倾斜,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愿意与青年导演合作,这都是一些可喜的变化。”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这样表示。也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青年电影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更多新鲜的、有原创力的作品。但与此同时,主办方也在青年电影创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论坛的主旨从最初的“电影工业从青年开始”变为本届的“创意带动工业,文化提升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信号。《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认为:“前四届的宗旨是‘电影工业从青年开始’,但据去年的国产电影统计,年轻导演的作品几乎占了一半。既然青年导演获取投资和拍摄影片机会的难度已经大大下降,从电影生产的‘内容角度’来探讨青年导演的创作问题自然成为论坛下一步的重点。”在吴冠平看来,青年作者的影片内容是否具有创意性价值,导演是否通过影片传达了对文化的思考,都是论坛希望能交流和探讨的问题。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本届论坛更加强调务实的项目洽谈和切实地推动优质项目顺利运作。可以说论坛正在积极打造优秀的青年影像创作者与华语电影投资人之间的合作平台,实现人才和资金的接轨、创意和实践的整合,以更多具有产业价值的活动为中国电影以及华语电影的繁荣和发展竭尽能力。

    观察二:“小片”不逊“大片”

    作为第五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参展影片,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电影《艋舺》11月5日晚在北京进行了一场公开放映,这是该片在大陆首次公开放映,引得无数闻风而来的影迷前来捧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本届论坛的“年度杰出导演峰会”上,《艋舺》导演钮承泽讲述了自己拍片的心路历程。9岁就开始拍戏的钮承泽当演员也曾红极一时,却因赶上台湾电影的萧条期,从顶着明星光环却没戏拍的演员变成了偶像剧导演,但拍电影的梦想一直未灭。2008年的《海角七号》给陷入低谷的台湾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看到希望的钮承泽也开始筹拍《艋舺》,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过他对台湾电影的回暖以及整个华语电影市场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整个电影工业还需要重新建立,现在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第二,像我这样从没人投资到所有人都要来投资的导演,不应该被财富或利益所牵制,应该坚持去拍自己认为最好看的电影。”钮承泽透露,鉴于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以及自己对北京的特殊情感,他下一部影片的主题将讲述围绕北京、台北两地展开的爱的故事,预计在明年春天之后开镜。

    另外一位最近很“火”的“小片”导演彭浩翔也出现在“年度杰出导演峰会”上。成长于香港电影黄金期的彭浩翔自曝中学成绩很不好,考不上大学的他告诉父亲自己想当导演,却被父亲建议去学修空调。后来,他从香港亚洲电视台的编剧兼演员干起,那段经历锻炼了他对剧本尤其是台词的节奏把握,直到终圆导演梦都受益匪浅。10年拍了9部电影,一直在坚持自己导演风格,彭浩翔对电影创作方与制作方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特别强调导演必须看预算拍故事。“第一,你拿着几十万的成本,想拍几千万的电影,这个想法太虚了,不够钱去拍特技,就拍普通的嘛,看到《阿凡达》《变形金刚》有利可图,就说我们也弄这样的,其实是不好的想法;第二,没有非得大明星不可的电影。”

    观察三:“无形的手”凸显重要性

    本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设立的“国际制片人”峰会格外吸引眼球,尤其将制片这只以往在幕后运作的“无形的手”请到幕前,并由“金牌制片人”讲述电影项目制作的成功经验,既有新鲜感又有实际意义。正如马来西亚青年导演何宇恒所强调,作为独立电影人,尤其是艺术片导演来说,有一个好制片人极其重要。何宇恒的新作《心魔》最近很引人关注,该片走入商业院线也取得了较好的票房成绩,何宇恒坦言“好的制片人帮了我,本来这样的文艺片是很难卖的,但是制片人却用成功的营销方式为《心魔》带来了很好的效益,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劳应该给制片。”何宇恒的现身说法也是很多青年导演在自己的影片面对市场时最困惑的问题。吴冠平认为,搭建一个科学的制片体系、工业体系为青年导演保证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监制、制片人这样的体制。根据好莱坞的标准,制片团队的核心成员是监制与制片人。在一部电影的制作团队中,通常存在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由导演负责的艺术部分,在整体上决定电影的艺术效果;另一个是由监制负责的运营部分,通常由他制定电影制作计划,负责电影制作的后勤保障。好的制片和监制能帮助青年导演建立起影片与投资人以及受众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给青年导演机会的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决策体系,指挥体系得当,打仗才能胜利。”

    在中影集团制片公司总经理赵海城、香港著名制作人文隽以及台湾资深电影制作人叶如芬等有着大量成功案例的电影制作人看来,如今青年电影人如果想制作一部成功的电影,绝不是一个个人化的创作,需要的是一个团队,需要跟制片体系充分融合与适应,并且发现其中的规律,优秀的创作者应能够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专业理性的工业制片体系来保证自己的创作过程,并且既能实现个人的创意和才华,同时又能制造出市场所需要的作品。制片人与创作者的关系是互为需要、互相依靠的,只有紧密合作才能适应现在已经渐近成熟的电影工业,才能在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施展拳脚、有所作为。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