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电视专题片获奖名单11月5日在上海揭晓,共有20部专题片获得最佳作品奖,另有78部作品分获优秀作品奖和好作品奖。纵观获奖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的开掘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选题的策划、表现生活内容的广阔,以及节目的后期制作,都令人耳目一新。
敏锐的思想性和重大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可或缺的因素。名为“中国农村小康”,把镜头对准现实中的广袤土地,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新问题,是这批节目的突出亮点。时下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在经济迅速发展后,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至为重要。制作者敏锐地抓住现实农村中的环保、耕地、水资源保护等民生问题,现实感和针对性都很强。上海市金山区广播电视台选送的《陈文光的“环保债”》就讲述了一位名叫陈文光的砖厂负责人,发明用河道淤泥制砖,保护耕地免受破坏而取得成功的故事。该作品将主题落在近几年国人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上,本届活动推选委员会委员陈虎认为,在国务院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决定的今天,这部专题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住上楼房的“喜洋洋”》也通过讲述河南濮阳台前县某村村民丁传祥当羊倌的经历,向当地养羊户推荐了一个新的养殖模式——在自家院子搭建离地一米的空中羊舍中养羊。这种养殖方法七八十天出一批羊,每只羊净利润在200元左右,该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关注和效仿。
这些电视片充分调动电视手段,用来自生活的鲜活画面,怀着对农村工作的一腔热情,勾画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一些镜头是电视人通过艰苦的跟踪采访获得的。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表示,我们就是要评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的带头人,反映和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时代风貌。中国视协副主席张晓爱说,很多作品跟拍半年、一年甚至几年,表现出电视工作者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电视专题片,最忌讳的是平面化的处理,有了好的主题立意,弄不好却容易成为新闻纪录式的直白。对此,有专家提出“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包装”,以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如何增强?有多大的度?是众多专家所讨论的问题,此次获奖的大部分作品在此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陈虎认为,关键还是老生常谈的原则——“讲故事”。结合本届评奖,可以看出:能给人留下较深刻印象的作品,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在众多频道播映节目的竞争环境面前,要调动一切手段吸引观众。故事结构,人物塑造,镜头运用,音乐、同期声甚至字幕都可归属包装手段的范畴。”如《漩口镇重生日志》中两个基层干部在忍受地震带来的巨大痛苦的同时还用坚强和微笑安抚别人的伤痛,他们朴实无华的语言催人泪下。作品《四斤猪毛卖出一头猪的价》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促使观众想一探究竟。《千里马的传奇》不仅拍摄得讲究,送水的马帮行走在山区的同期声运用也十分到位,大大提升了整个作品纪实风格的感染力。
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郑有贵长期深入农村调研,对小康村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中国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评选出的电视专题片在基层播出很有影响力,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都爱看这样的片子,其中讲述的人和事都令他们敬佩,且深受鼓舞。他们在感动之余,希望可以马上学以致用。郑有贵坦言,好的范例并非适用所有的地方,这一方面需要村民结合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方法,同时也对广大关心新农村建设的电视工作者和下一届的工程评选提出了新的期待:即在节目的制作中收录更多较为实用和具体的做法供基层群众参考,拍摄出广大农民喜欢易学的电视节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电视人的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