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实题材创作步履放慢、原动力不足、力作稀缺成为整体电影创作上的薄弱项——那种真切反映现实矛盾、冷静揭示现实创伤、铿镪雷鸣般具有现实批判力度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具有深度人文关怀、深刻思想高度,反映当下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与朴素情感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不流于对现实浮光掠影地扫描,而能够深入生活的源头去探寻追索,反映当下现实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从而直抵人心、抚慰灵魂的作品少而又少。
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民心声、写百姓真切的情怀、表现时代洪流中人物的曲折命运与人性深处的闪光——这永远应是中国电影抗衡国外大片、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最有效的手段。
现实题材创作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女性》《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之作,到新中国“十七年”的《今天我休息》《李双双》《枯木逢春》等,再到新时期引起过极大社会反响的《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芙蓉镇》《乡音》《红衣少女》《野山》《老井》《血,总是热的》等等,现实题材创作切合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人民的心声,表达着人性的复苏与追问,与观众构成了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可以说,现实题材创作样态曾构成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潮,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民族化特质的创作风格。
现实题材沦为电影创作弱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由于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调整,现实题材电影在“现实”的风浪中,创作样态产生了一些变化与分类,出现了相应的新的电影文化现象。《生死抉择》《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任长霞》《生死牛玉儒》《第一书记》《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等,奏响鲜明的时代主旋律,这些影片聚焦于国家重大现实事件或重要的英模人物,同时又着意于以细节和平凡小事作为叙事的切入点,以伦理亲情作为情感抒发的契机,或借鉴一定的类型化叙事模式,使高大形象与可歌可泣的人物能够贴近平凡大众的视角,使影片更具情节张力与情感吸引力。这些影片被置于主导文化的时代强音中,其中的现实内涵更多被赋予正面价值观与精神信仰的弘扬,以艺术的形式给观众精神上的鼓舞与教育。与此同时,《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小武》《美丽新世界》《生活秀》《洗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爱情麻辣烫》《开往春天的地铁》《非诚勿扰》《杜拉拉升职记》等,体现了多种融资形式和出品方式的市场博弈,它们多以夸张、变形的风格,赋予现实时尚色彩,具有较强的世俗意味,折射出都市化进程中普通人在飞速变化、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的追求与梦想。正是这些影片使银幕上的“中国现代化都市形象”获得了更为鲜明的显现,是特定时代进程中电影对现实的艺术化表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当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市场化的磨练下渐渐锻造成“朝阳产业”,当“热钱”开始涌入电影产业链,当年度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指日可待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即,中国电影现实题材创作步履放慢、原动力不足、力作稀缺成为整体电影创作上的薄弱项——那种真切反映现实矛盾、冷静揭示现实创伤、铿镪雷鸣般具有现实批判力度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具有深度人文关怀、深刻思想高度,反映当下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与朴素情感的作品少而又少;那种不流于对现实浮光掠影地扫描,而能够深入生活的源头去探寻追索,反映当下现实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从而直抵人心、抚慰灵魂的作品少而又少。无论是2009年票房前10位的影片,如《赤壁》《三枪拍案惊奇》《风声》等,还是自《英雄》以来的国产商业大片,以及绝大部分的国产“主流大片”,如《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梅兰芳》《集结号》《花木兰》《画皮》《山楂树之恋》等,没有一部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现实题材力作。一个个被广泛聚焦的、具有“大众效应”的当代电影文化的话题与现象,却无涉“现实”、与“现实”产生了隔膜。而这其中神话、魔幻、古装、武侠,以及历史题材占据了银幕的绝大部分空间,即或《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等离“现在时”不远,但其叙事重心也不是反映当代人民的民生民情;而《非诚勿扰》《非常完满》《杜拉拉升职记》等票房上颇有斩获的“现实”题材影片,其创作策略有明确的“商业属性”,对现实矛盾复杂性的观照,不以反映现实疾苦为主,而是以浅层现实表象或生活的碎片,搭建可供娱乐与消遣的展示空间及情绪释放的管道。轻松流畅的叙事、快速剪辑与高悦目度的影像画面,使现实成为甜美、温柔的梦幻。
商业运作的熟稔、市场化目的的驱动,带来对现实题材的逃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现象,和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状况及市场机制有深刻的联系。近些年,中国电影院线中上映的、来赚取票房的都是商业大片或有商业价值的“主流大片”。前者不言而喻,多类型化叙事或单纯的娱乐时尚卖点。后者融合与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甚至主导意识形态,但以商业化、娱乐化形式巧妙包装,比如借鉴类型叙事,有明星名导的加盟,从而赢得观众的“眼球”与好奇心。《建国大业》《十月围城》《风声》《叶问》等就是这样的影片。此类影片的运作模式无疑是成功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了“现实精神”,并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它们都回避了正面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题材选取,没能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挖掘与探索叙事的宝藏,这在创作上是一种“讨巧”,也是一种“惰性”和回避商业风险的“知难而退”。因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理性精神的建构、深邃内涵的抒发所导致的相对复杂深沉的形式表达,都有可能对娱乐性、悦目度造成损伤。于是,思想的锋芒与勇于担当的现实使命感被商业化掣肘,即使有对现实生活的触及,也是被置于商业类型叙事模式之中,所谓“现实”都是被加工了的庸俗世相或快餐式展示,它们与真正现实的痛痒隔着许多夹层——这样的创作样态与创作心态不能不令人担忧。中国电影不应以对现实的回避而造成的时代精神的缺失、以明星大腕与视听饕餮所制造的浅层卖点、以单薄的人文内涵及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匮乏,来成就所谓市场化、产业化、全球化,如果是那样,就无异于舍本逐末。
期待现实题材经典之作
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也涌现了一些反映当代民生的影片,如《看车人的七月》《卡拉是条狗》;触及底层群众的权利与尊严的影片,如《天狗》;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影片,如《可可西里》《碧罗雪山》;体现当下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亲情、人情的影片,如《我们俩》《美丽上海》等。这些影片代表了一种社会良心与精神高度,它们深入到错综复杂的、粗粝的现实生活中,表达个体的价值、权利与尊严,书写平凡者的命运与底层生存的冷暖,揭示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人性的袒露与嬗变。这些影片创作的初衷显然不是唯票房马首是瞻,它们保持了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冷静的审视,没有丧失社会担当意识与揭示当下现实问题的勇气——这都使在票房上并不占优势的这些所谓“文艺片”,以精神上的“钙质”具有了特定的社会价值。在商业大片、主流大片与热门焦点影片所制造的汹涌声势和种种文化秀场中,它们是冷静的文化守望者与理想坚持者。应该说,无论是从整体电影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建构与发展来看,还是从弘扬社会正气、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来说,这样的直面当下的现实题材电影都是应大力提倡的。但显然,它们的数量还太少,还不能形成创作的主潮以及撬动市场的力量。这和目前中国电影发展的产业化进程的阶段性有关,和中国电影艺术院线还不成熟有关,和中国电影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还需进一步培养有关,也和应对市场运作的策略有关。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电影创作是否只是一味瞄着票房,而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仅仅来满足观众浅层的娱乐需求?是否将对艺术的敬意、神圣感与对现实的反思,让位于更为“现实”的急功近利?我们说,不能放弃对社会现实表达的热望,不能对种种社会矛盾与不公安之若素,不能让观众在浅层的娱乐中忘却现实的苦难,使心灵变为空荡荡的荒漠——这永远应是中国电影的使命。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民心声、写百姓真切的情怀、表现时代洪流中人物的曲折命运与人性深处的闪光——这永远应是中国电影抗衡国外大片、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最有效的手段。
要想创作出叫得响、立得住,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又能赢得票房的现实题材力作,我们不妨回顾上世纪40年代的经典之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范例足以给今天的创作者深刻的启示。这部影片紧贴时代背景,描绘了八年抗战中上海普通一家人的命运与悲欢,针砭时弊,情节曲折动人,特别是对在大时代变动中人物命运及深层人性的细腻刻画,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影片上映两个多月场场爆满,与它同时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不能望其项背。这就是当年“国产现实题材文艺大片”的魅力,是创作者们冒着被国民党当局迫害的危险,排除种种干扰而创作出的责任与良心之作。电影本体上巧妙的叙事策略和相关大明星大场面的运用,是使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影片题材所蕴涵的深刻的现实意义,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心声,这其中对特定时代人的命运、人性袒露、情感爆发的有力刻画,以及那些饱满的细节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的凸显,是使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创作者饱含深情的创作投入与责任担当更使影片获得了灵魂与生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参照,由此来观照当下现实题材的创作,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应当把握时代精神,作时代的歌者,努力创建新的现实主义审美精神,创作出新的现实题材的经典之作。这里应该综合文化与市场因素,以责任、使命为支撑,以具有时代性的形象、情感、鲜活的生活素材为艺术提炼内容,以深入民族欣赏心理的形式技巧为审美内核,充分展现其文化的自信与精神的烛照。当然,这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度的人文关怀与新异的文体创新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中才可达至。
而实际上,像《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影片,虽然不是描写当下现实生活,但其中蕴涵了深刻的人性主题,是以当下视角给予的审美观照,因而折射出鲜明的现实意味。这两部深具文化内涵的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也在一定范围内提示了当下现实题材影片如何在市场、票房与人文情怀、现实意义上同步成功的创作方向与模式。甚至,像《阿凡达》这样的好莱坞“未来时”幻想片,也因内含着深刻的现实人文精神而具有了“现实性”,这同样值得借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塑造当下国家、文化的崭新形象,反映当下人民的心声——中国现实题材电影责无旁贷。当下的中国银幕在呼唤着现实题材新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