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引人发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引人发笑,以及笑过之后是否仍有回味,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声的体裁和形式决定了它必须以小见大,有滋有味,于轻松谐谑的言说中体现语言的智慧,以及由此产生的或讽刺或针砭的力度与维度。相声一般多与宏大叙事拉开距离,但形式的轻巧不等于内容的轻薄,叙事的自由不等于结构的散漫,娱乐的目的更不等于可以忽视主题的深刻。如果说,一直以来关于相声的争议话题层出不穷,只能说明观众对于好相声的期望值与相声的现状相差太远,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国庆7天,一场不落地看完两年一届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全部比赛,感觉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参赛演员的年轻化。一大批“80后”甚至“90后”年轻演员的登台亮相,台风清新,表演率真,一扫以往电视屏幕上诸多熟面孔频繁出现造成的审美疲劳。熟悉相声现状的观众不难看到,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的相声小剧场,确实培养了不少年轻人。
其中获得职业组一等奖的相声《一对一》(作者:康珣,逗哏:刘颖,捧哏:浩楠),无论是现场效果还是赛后引起的反响,都赢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而透过这个作品的成功,其实也恰恰反映了当前相声创作表演的现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对一》从一个误人子弟的黑家教入手,通过“展示”其蒙混骗钱的种种伎俩,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家教市场的混乱无序,同时也给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宣教课。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潜台词,引导观众在笑声之余回味并思考有关诚信、道德的人生命题,反思社会问题产生、存在的根源,从而使作品不仅具有轻松诙谐的外观,更具备了讽喻现实的核心。
如果说,当下许多相声作品屡遭诟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接地气、脱离实际的话,那么这段直接根据无处不在的家教广告所引发的灵感来创作的相声,则是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突出了黑家教的不懂装懂、心存侥幸以及家长的盲目短视、执迷不悟。
《一对一》的获奖,不仅胜在令相声重拾讽刺的武器,介入现实生活,传递百姓心声,同时也胜在对相声独特艺术规律的充分尊重。整个作品结构完整,详略得当,起承转合处均严丝合缝、合情合理,传统相声所讲究的“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等技巧都在创作中得到了合理利用。相声作品最关键的“包袱”在这个作品中并没有被刻意强化,而是在演员的叙述过程中由情节自然生发出来,因此毫不牵强,很容易就得到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像其中对张悟本的模仿即为一例。此外,作品中虽然也大量使用了当下的流行语言,但并不只是简单的罗列、拼贴,而是将其与作品本身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和再加工,比如歪解孔子《论语》的一段,熟悉网络的年轻观众自然心领神会,年长些的观众群也不至于感到生硬。
正是由于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学基础,给两位年轻的相声演员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再加上两位演员的精彩诠释,它的获奖可谓实至名归。这段相声犹如一面双面镜,既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屡禁不止的骗人伎俩,也折射出现代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轻率与盲从。作品中多处流露的潜台词,诸如对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重新解读,对社会上诚信危机泛滥的警醒,以及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反诘等,虽然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充分展开议论,但恰恰正是这些有价值的“留白”,成就了《一对一》这段相声的分量。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个作品在达到了讽刺批判的一定力度和维度的同时,还难得地保持了相声的明确态度。而这,又正是当前相声创作萎靡不振,相声“包袱”不痛不痒且时常招致观众不满的重要原因。其实,相声的态度不只是作品本身的立意和主旨,更是相声作者及演员的态度,即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民生问题的切实关注,替百姓心声作机智代言。
衷心希望我们的相声舞台上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相声作品,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相声,更不能缺少“有文化的幽默和高质量的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