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旧诗的“比翼双飞”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29     作者:褚水敖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诗坛值得珍视的事不少,其中很突出的,我认为是一个重要倡议:新诗与旧体诗“比翼双飞”。关于“比翼双飞”,早先在2005年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就有人提过。事隔4年,去年5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诗歌论坛上,重新有一些诗人与学者提出关于“比翼双飞”的倡议,同样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比翼双飞”很可能道出了广大诗人共同的心声。

    旷日持久的“各自单飞”

    众所周知,新诗与旧体诗素来“各自单飞”,而且旷日持久。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在新诗诞生之初,要让新诗与旧体诗“比翼双飞”,简直不能想象。新诗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内容上的彻底革命姑且不论,形式上是以仿效西方诗歌、完全打破旧有的诗歌体式而君临天下的。当时的情形很有意思:新诗正在激情充沛地求索新形式新格律,却仍有不少诗人对旧体诗情有独钟,甚至有一些五四初始致力于新诗创作的人,又回过头来重操旧体诗。旧体诗虽然已从正统地位被推翻,却仍然带着伤痕顽强地散发自己的生机,留下了许多引人瞩目的篇章。只是在已成主流文学样式而且日渐业绩卓著的新诗面前,显得势孤力单,只能暗流一般悄然涌动。

    新诗与旧体诗之间的尴尬局面,表现在行进状态上,势必不可能“比翼双飞”,而只能“各自单飞”。同是单飞,一个飞得很高,一个却飞得很低。这种状况,从五四延续至解放以后。岁月悠悠。在新诗与旧体诗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诗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诗的形式也变化多端,而两者“各自单飞”的情状丝毫未变。目前,极为可喜的是,这两支队伍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各自单飞”的状态,然而显见的是,大家都在以十分积极的姿态酝酿“比翼双飞”。两届诗歌节上发出的令人欣悦振奋的倡议,明眼人即能看出,这一举动并非出于偶然。

    以上就新诗与旧体诗将近百年的行进方式,从一个侧面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轨迹。这轨迹里蕴藏着许多很值得注意的东西,我认为起码有三条经验教训:

    一是注定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如何开局至关重要。试想如果在五四高举新诗大旗的时候,冷静一点,不轻易废弃旧体诗,不让中国诗歌单向挺进,而是新旧二体全面推进,让它们双峰共峙,双水并流,那么,此后的中国诗歌岂不是另一种局面?

    二是新诗与旧体诗,无非是诗的两种形式,其实无所谓谁是谁非,却要在一条远道上反复折腾!事实证明,旧体诗其实很容易被人民所喜爱,却为何要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遭到轻视?如果将形式之别喻为百花之别,旧体诗亦是百花之一,又为何不把它与其他香花等量齐观呢?

    三是时间能改变一切。新诗内在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磨洗越发显示出来。新诗在长期以来也有一种等待,等待与旧体诗联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旧体诗毕竟是源,而新诗是流;源流岂能分离,新诗与旧体诗终究要和谐地处在一起。

    “比翼双飞“的精神内涵

    “比翼双飞“,形象地描绘了新诗与旧体诗并肩前进的美好姿态。而其实质,分明是突出了两者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合力促进,共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是,新诗和旧体诗,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关键是双方应自觉地生起尊重和学习对方的愿望,并且知行统一。

    新诗的优势和长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在总体上顺应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近一个世纪的前行过程中,它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足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增光添彩的丰硕成果,其特点更是显而易见。比如它在驾驭各种题材时可以不受格式束缚的自由精神,它运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捕捉意象、营构意境、酿造韵味的创造意志,它从内容到形式敢于打破一切窠臼的灵气等等。现在尽管对新诗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只要平心而论,新诗总体上是不断成熟、不断向上、不断壮大的。当然,新诗的不足也很明显,我觉得主要问题是虽经长期磨炼,新诗始终没有解决一个大问题,即如何真正达到民族化。这尤其表现在形式上。

    旧体诗的优势与长处也历历可数。中国古典诗词高山大海般的辉煌,具有不朽的基因。这基因,在一些可以称得上精品佳构的现当代诗词作品里得到直接的传承。在形式方面,业经千秋锻造而炉火纯青的各种诗词格式,可由旧体诗作者信手拈来,而不必像新诗作者那样,常因心无定法而横冲直撞。更为明显的是,旧体诗有先天可恃,它的立足与推进,依仗的是中华民族所特具的所谓天人合一的神话思维。这种神话思维在诗的形体格式上所达到的美学效果,容易符合诗性的高层次要求。至于旧体诗很善于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恣意构创艺术形象、意象和意境,这已成为诗坛的常识。还有一个毋庸讳言的常识是:旧体诗的优势又同时伴随着它的劣势。特别是形式方面的束缚,毕竟会限制诗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刀尖上的舞蹈要臻于完美,必须高手才有可能,一般人毕竟很难企及。而现代语言及语音等方面与古代的大为不同,更使形式的束缚呈现紧张与沉重。所以,新诗与旧体诗同为中国诗歌,各具优势与不足,理所当然地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可能与阻力

    “比翼双飞”不能不是中国诗歌走向繁荣昌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环顾目前文学发展的总的趋势,以及当下新诗与旧体诗各自前行的姿态和具备的精神,也可推知两者并驾齐驱的可能。在我的希望中,中国诗歌未来的最佳行进状态应该是:新诗与旧体诗不仅在总体上“比翼双飞”,而且这“比翼双飞”还在每一位优秀的诗人身上得到体现,即凡是优秀的诗人,既擅长新诗,也擅长旧体诗。

    “比翼双飞”势在必行。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诗歌界对此响应的力度也似乎不够。要把这种倡议化为诗人们的自觉行动,显然还有相当距离。实际上,在真正趋向“比翼双飞”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阻力。这种阻力既在诗坛内部,也在诗坛外部。

    对新诗来说,这种阻力能否排除,关键是看新诗人是否具备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包括必要的艺术修养、心性修养、思想理论水平。如果新诗人的素质很高或较高,就能对新诗目前的责任担当、优势条件与存在弊病认识清晰,判断正确;同时对旧体诗的长处短处有客观的估量与深邃的洞见。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涌起与旧体诗为伴,向旧体诗学习的愿望。

    对旧体诗来说,阻力的情形也许更为复杂。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人中仍有不少人,对新诗的现状存有不少脱离实际甚至不着边际的看法。尤其是眼下旧体诗要求复兴的声势比较浩大,而相对来说新诗却存在不少困难,这种现实容易使旧体诗人对自己忘乎所以,而对新诗人及新诗偏见加深。而另一方面,在实际上,旧体诗也还没有从困境中完全走出。特别是外界关系到旧体诗命运的方方面面,仍然还没有更好地为旧体诗的发展创造较为优越的条件。如果更多人能把中华诗词的复兴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给予更加强而有力的支持,“比翼双飞”也就增添了切实的保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