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艺论坛提升理论批评思想力
http://www.cflac.org.cn    2010-10-29    作者:京 研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发挥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承担对文艺发展的引导职能,保障文艺的健康发展,自2005年起北京市文联已连续5年举办大型文艺论坛。论坛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在首都乃至全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创办“北京文艺论坛”,打造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品牌,是北京市文联适应新时期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发挥文联对文艺创作引导作用的一项新举措。基于对新的历史时期文联职能的思考,北京市文联提出,论坛要在体现“党的要求、文艺家的愿望”的基础上,争取实现以下3个目标:开辟一条渠道,即文艺家和文化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搭建一个平台,即主席团、理事会成员更多参与文联工作的活动平台;做到3个沟通,即党和政府同文艺界之间的沟通、文艺界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文艺界通过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作为“北京文艺论坛”的主要负责领导,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表示,新的历史时期,打造文艺论坛品牌,发挥文联优势,寓“引导”作用于“联络、协调、服务”的各项职能之中,增强文联对文艺发展的导向作用,是文联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经过5年的积累,论坛凝聚了一批高素质的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人才,文联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导向性与权威性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引导文艺创作,必须要关注当下、贴近现实,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在文化审美上的新变化新要求,及时作出理论总结,积极引导正确的审美倾向。“北京文艺论坛”始终与当下文艺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这集中体现在对历届论坛主题的精心选择上。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张恬说,每届论坛的选题,论坛筹备组都高度重视,力求紧密贴近当下的文艺现实,同时又涵盖各个艺术门类,让众多专家都可以围绕选题畅所欲言。努力使主题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又紧密贴近文艺界的热点话题,还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2005年论坛主题为“市场经济与文艺”,研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文艺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2006年的论坛主题为“传媒与文艺”,提出以“宽容、和谐、责任、使命”的精神处理当下传媒与文艺之间的复杂关系;2007年的论坛主题为“批评与文艺”,强调批评只有通过对现实的积极的发言,才能凸显自身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独特意义和作用;2008年的论题为“传统与文艺”,对“国学热”重新思考;2009年的主题为“现实与文艺”,力求探讨艺术创作该如何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面对现实,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今年的论坛主题拟定为“新中国北京文艺六十年(1949-2009):2010·北京文艺论坛”,在分门别类回顾北京文艺60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各艺术门类60年史料的基础上,探索艺术人才的成长之道、文艺精品的创作之道、文艺发展的繁荣之道,力争为北京文艺未来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历届文艺论坛的选题,都力图从文联工作的角度,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为当代文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强文联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导向性和权威性。

    打造大型文艺理论评论论坛,不能仅依靠文联的人才和资源,还必须要“打开大门”办论坛,团结各方面力量,广泛凝聚高端人才参与论坛。“北京文艺论坛”积极邀请首都知名高校和报刊参与主办,增强了论坛的学术性和权威性。5届论坛共有200多名文艺理论评论专家在论坛上发表演讲,1000多名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参加论坛。其中,有北京地区知名高校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例如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黄会林、童庆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等;有文艺理论评论领域活跃的中青年专家,如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张颐武,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肖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原伦、张柠、于丹,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等。同时,论坛积极邀请外地专家与会。如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南京大学教授吴俊等专家学者。论坛还邀请兄弟省市文联参与。如陕西省文联荣委肖云儒、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张未民、广东省文联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陈艳冰等同志。通过举办论坛,文联整合了多方面的人才资源,为开展各项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了自身专业的“人才库”和“智囊团”。

    文艺的发展繁荣,从来都离不开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携手并进。只有在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基于此种认识,“北京文艺论坛”尤其重视文艺理论家、评论家与文艺创作者、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建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批评家之间和谐的文艺大环境。历届论坛,都邀请各个艺术门类的创作者、艺术家出席。他们在论坛上的精彩发言,往往与文艺评论家的发言形成有趣的对话,形成一幅批评与“反批评”的生动图景。论坛曾邀请作家莫言、刘庆邦、阎连科等,戏剧导演任鸣、孟京辉,电影导演翟俊杰、郑洞天,音乐教育家金铁霖,词作家陈哲,舞蹈编导陈维亚,京剧艺术家孙毓敏,画家王明明等,促进了作家、艺术家与理论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论坛的举办,致力于促进党和政府与文艺界之间的沟通,促进文艺界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为文艺家和理论家搭建一个促进文艺交流的“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发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又发出了艺术家的声音,真正成为了文艺界平等交流的思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