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以强调国际性为主的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组委会已经开始甩开拐棍(邀请国际策展人并借由他们了解世界当代艺术),三人策展团用新的视野筑造中国人眼中的全球当代艺术图景,反思当代艺术发展的不足与缺陷,提出对未来艺术发展的规划与理想。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果把这个舞台交给三个男人,结果又会怎样呢?当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组委会在年初公布展览主题“巡回排演”之时,由范迪安、李磊、高士明组成的三人策展团队就在不同场合以各种方式阐释着这个主题,唱了一出连台本的视觉“演剧”。一时间,一个以视觉艺术呈现为展览内容的上海双年展,头一次被如此多的话语所包围,不少网友更将本届上海双年展称为“过度阐释”。
10月23日,当上海世博会即将圆满落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登场时,来自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位(组)艺术家,融集巧妙创意与丰富想象力的涵盖摄影、绘画、新媒体、装置等多种样式的视觉艺术作品集中呈现,能否让观众将略显聒噪的阐释抛在脑后,轻松的享受这三个男人排演的这幕大戏,体验他们还原给观众的“策展情境”呢?
上海双年展在世博会舞台上“巡回排演”什么?
早在一年前,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组委会开始筹划展览时,就有一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如何在一个聚集了全人类智慧的综合博览会举办之时,上海双年展既与它相互映衬,又不被其淹没呢?与之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也曾面临如何与奥运会相映衬的问题。按照北京双年展的做法,他们将那届双年展的主题定位“色彩与奥林匹克”,意在深化与阐释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北京”。如今,上海双年展将主题定为“巡回排演”意在何为?这个看似有点“玄机”的话语,到底在指向什么?
剧作家布莱希特说过:“排演者不希望去‘实现’一个思想。排演就是试验,就是发掘出此时此刻的多种可能性。”遵循这个逻辑,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就是在做着一个试验,只是这种试验是以视觉艺术形式展开。按照范迪安的说法,巡回排演注重展览的现场性、发生性和过程性。艺术家在一个展示空间中,现场创作、现场表演,将过程还原在观众眼前,每一次创作都是艺术家的一次自我更新。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们看到了刘小东油画《入太湖》《出北川》背后的创作过程,从实地写生到作品草图再到各种素材的整理收集,鲜活的资料丰富了作品给观众带来的“直观迅速而又逼近人”的感觉。其实,与刘小东一起赴北川创作的还有导演王小帅,刘小东找了几位当地女孩做模特,以老北川县城的地震现场为背景进行创作。与此同时,王小帅指挥剧组将镜头对准了刘小东的创作现场。就是这样一种记录方式,将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得以剧场化,具有了排演的性质。
邱志杰的“邱注《上元灯彩图》装置”形象地注解了这种发生性、过程性。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古代绘画《上元灯彩图》,邱志杰被其中的风俗风物激发,从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提炼出基本元素,用事先设定的图形来考教和排演,并用一干角色演绎一干情节。现场表演人员拉磨、扑蝶、推车、卖货,看似古代情景剧再现,实则是充斥各种金属物件的现代思维。
这是展览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件作品。在印证展览理念“排演”的同时,也体现着本届上海双年展一个更大的愿景。“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更多的是展示全球各个城市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实践,那么,上海双年展展现的是艺术力量与艺术实践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被数千年城市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双年展呼应了世博会的追求和理想,两者闪亮着一个共同的灵魂——创新精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朱咏雷表示。
上海双年展将筑造怎样的全球当代艺术图景?
据展览主办方介绍,经过上海双年展艺委会和策展人小组一年来的筹备,形成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展览框架。“巡回排演”的主题直指文化的社会延展性,欲将城市剧场化,将展览一幕幕展开。第一幕胡志明小道,与“长征计划”合作,于6月至9月在中国和越南、柬埔寨等地展开,议题为“从生产到排演”;第二幕指路明灯,与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PERFORMA)合作,在纽约展开;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第四幕待租赁艺术家,将与著名国际策展组合WHW小组等合作,借助他们虚构的人物形象葛诺特·法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演;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于10月底至2011年1月进行,多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将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以当代思潮前沿论点促进中外学界的思想交流。
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上海双年展除了以幕场的形式展开外,更将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不同城市。在加固上海双年展根基——立足城市的同时,也映射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对城市主题的依托,以及围绕城市展开策展的方式,使上海双年展不断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展览机制。李磊表示,上海作为双年展呈现的物质平台,激活当代艺术,推进文化思考和艺术创造的策展思路,构建中国与世界当代文化有效沟通的平台,以本土化视角呈现当代艺术图景。
对于双年展文化,从西方到东方,都面临着如何优化模式的问题,也同时显现趋同化、节日化、独乐化倾向。李磊觉得,以巡回排演这种具有实验性、思考性的方式组织上海双年展,展现的是我们中国人对全球艺术发展与趋势的判断,是基于我们自己思考前提下一种可贵的艺术尝试。
如果我们留意下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团队不难发现,这三人全部来自中国。回顾前七届,上海双年展走过的14年历程。对于一个以强调国际性为主的双年展,随着交流的深入,上海双年展组委会已经开始甩开拐棍(邀请国际策展人并借由他们了解世界当代艺术),用自己的视野筑造中国人眼中的全球当代艺术图景,反思当代艺术发展的不足与缺陷,提出自己对于未来艺术发展的规划与理想。而这一切,与世博会的举办是多么相似。从100年前的世博会梦,到如今的梦想成真。借由威尼斯双年展使第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被世界认知,到如今我们运用自己的视角与方法,选择和呈现全球当代艺术,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梦圆历程。也正是因为这样,又怎能让我们不对这个新起点上筑造的下一个梦想充满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