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艺术家应是独立的艺术个性的本体,没有艺术个性就不存在艺术家本身。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艺术教育如果不着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艺术个性,就失去了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因而实行因材施教,是最符合艺术教育特点的。
董希文先生在美术教学上提出“顺水推舟”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上的创造性体现。“顺水推舟”教学法,概括说来即是:竭力启发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自我,找出自己的特点所在,确定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在充分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顺着学生艺术个性发展的方向,推着学生这只小船,驶向宽阔的艺术海洋。
195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建立工作室制,决定成立3个工作室:吴作人工作室、罗工柳工作室和董希文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都有不同的教学主张,在学术上相互竞争,开创了一番新的气象。当时规定三年级以前是打基础阶段,四、五年级的学生才能进入工作室学习。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们正好学完三年级,要将三年来的主要习作张贴出来由系里统一审查,合格者可以申请进入工作室,不合格者要留级一年,仍不进步即令退学。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是通过双向选择决定的,学生申请进入某个工作室,必须得到该工作室主导教师的批准。董希文工作室建立时,首批学生9人,五年级有毛凤德、邢琏、董福章,四年级有刘秉江、李秀实、高泉、王路、王霞、邵伟尧。我们6个人升入五年级时,第二批四年级的学生有刚复学的袁运生等。董希文先生,许幸之先生,詹建俊先生和靳之林先生(当时的助教)经常集体到课堂组织教学,董先生亲自制订工作室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亲自示范作画,亲自带领我们去敦煌、西安、洛阳等地考察,全力以赴地带了我们两年,现在这头两批学生大多数人已功成名就了,时隔40多年,更便于回顾和验证董先生的教学成果了。
“顺水推舟”的教学法,首先重视选材。从广义上理解因材施教,应该凡材均可施教,但董希文工作室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中国油画民族化,要求学生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因而董希文先生特别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学生。当年正是苏联马克西莫夫的画风盛行之时,“马派”风格主宰着油画领域,董希文先生逆潮流而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很不简单的。实践证明,董希文先生选的这批学生在艺术个性和创作才能方面是较突出的。
艺术个性本来自学艺的头一天已潜藏于学生之中,它与学生的个人修养、爱好、个性、学画经历、天赋品格有紧密联系,在学画的早期仅处在不自觉的朦胧的状态。譬如用色,若干个人画同一对象,用色方法与效果都不会相同,如果让每个人选择认为最美的色块组合,则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会一样。这种艺术个性的流露,局外人容易看到,学画者未必有自己特点的自觉认识,他需要慧眼识才的老师的指引,帮助他从接触到的多方影响中把自己的特点整理出来,自己也认识到非走这条路不可之时,他的艺术个性才会得到确立并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盲目地学下去,时间越长,他的艺术个性的苗头就会逐步丧失。因为画坛中总会不断出现围绕着成名的画家画派形成这样那样的时尚怪圈,它们不断地干扰着新创造力的出现。本来是突破了旧时尚的新创造,这时却成了更新的创造的阻力。一个学画的学生很容易被身边的流行趋势的怪圈左右,今天跟张派,明天跟李派,到头来没了主见,不伦不类,最后原有的艺术个性已彻底泯灭,他的创造才能也就完结了。
董希文先生十分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他能根据个人的不同个性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认识艺术个性与艺术时尚的对立统一关系,董希文先生提出了“缺点就是优点”的著名论断。缺点与优点本来是对立的,为什么能划等号?从艺术创作的规律来看,艺术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艺术家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与风格,他的每件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这些风格特点,艺术品表现的个性和特殊性是绝对的,对艺术品的评价的高低是相对的。然而人们总是习惯以某种流行趋势和格式来判断作品的优势,符合时尚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有“缺点”的。这样,符合时尚的“优点”,可能是最一般、最没有个性的缺点。反之,不合时尚,不被大家肯定的“缺点”,由于它与众人不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本身就是优点。学画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存在一些缺点,如基础造型能力不强,对色彩规律的认识与掌握能力不足,创作经验少等等。但在某些缺点之中,也可能包含着某些不被人注意的个性特点,这些处在萌芽状态下的东西正是他的优点。如素描练习,有的人造型能力不强、画不准是应克服的缺点,但董希文先生曾经指出邢琏的素描习作经常将人的造型画得短粗一些,他说:“这好像是她的缺点,但是如果她是习惯这么看的,这可能是她流露出来的观察特点,我们随便地否定她,就把她的特点枪毙了。她的这个‘缺点’其实是她的优点。”我们现在不是一再批评过去的素描教学太强调画准、太单一化了么,当时董希文先生已在提醒我们注意了。董希文先生的“缺点就是优点”的辩证观点为我们这批弟子守住了艺术个性的阵地。他的观点如果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是发扬艺术个性,克服艺术时尚统治画坛的有效办法。
“顺水推舟”的教学法,发现与确定学生的艺术个性是重要的前提,教学的进程主要表现在“顺”与“推”两个环节。
“顺水推舟”地教学,乍听来以为是十分容易做的事,甚至可以不负责任,事实并非如此。“顺”者,是按艺术教育特点和符合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教师首要的工作是了解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艺术个性是什么。这项前提工作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视野开阔,理论的包容量比较大,才能驾驭有余。“顺”,不是顺教师自己的艺术路子,而是完全按照学生的艺术个性的发展方向去做,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因为一般美术教师总是习惯按个人爱好为标准要求学生,拿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作为楷模的。因而注入式才是比较简单的办法,一个教师要顺各个学生的特点定出各种指导方法,要困难得多。以上两方面都做到了“顺水”才能实现,不然就是“逆水”行舟了。逆水推舟的后果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教师的扶持,弯路走得还要大,后果是严重的。
推,不是不负责任的蛮推,而是沿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因法度势地、富有技巧地“推”。董先生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都是心中有数的。他的指导意见绝对不会无的放矢,他的意见既提出努力方向又指出应避免的毛病,绝对不会乱推。例如:对董福章的色彩,先肯定他大胆地提高色阶画得比谁都鲜明的优点,提出防止简单化的倾向;刘秉江从印象派色彩中吸取营养,他经常支持鼓励,要求刘秉江更广泛地吸取,并经常肯定他在艺术处理和造型能力上的优点;高泉的油画速写画得比谁都快,画面色块调子干脆利落,董先生形容他的个性是“硬派小生”,结果高泉的画风至今仍然保持着硬朗气质;对袁运生大胆吸收现代派的手法,处在当时情势,董先生不能不“提醒”他“注意不要受到消极的影响”,但他对袁运生的创作才能是十分欣赏的,他并没有阻止袁运生的探求。我曾经学别的同学的手法,总觉得自己不敢打破外轮廓这个框框,觉得自己画得较单薄。对董先生说了,他说,你的观察习惯与别人不同,一般人是在可变的光中找到色彩,而你是从不变的形中找色彩的,这种观察方法与民族的传统审美习惯比较接近,你不要改变。我得到了鼓励,完成了一张黄色背景的女人体,他后来还介绍给下一年级的同学看。
回顾董希文先生的教学,我们第一批9个学生毕业时确是9种风格,各不相同,彼此的差别拉得也比较开,而且没有一个画法是像董先生的。但在艺术观和创造意识上是像董先生的。董先生从不要求在风格上模仿他,但在个性发展上他反复鼓励我们同意他的观点,如他常说的:“中国油画要走民族化的道路”、“要画群众喜闻乐见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画一张画要使人感到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中国传统绘画习惯是远看颜色近看花”、“作画要笔笔得神”……在工作室里经常开展学生的讨论会,如画完一个单元的素描由各人各抒己见,创作以及到敦煌考察都举行学生的研讨会,他仔细地听,然后参与意见,最后归纳,这一切都是董先生在悉心地指导我们动脑筋,启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构想,让每个学生都像他那样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领域上有所见地,这就是“顺水推舟”教学法的最大、也是唯一的共同要求。(作者为著名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理事)